張卓立:小小一碗飯 也可促進香港關愛文化
新冠疫情確診個案持續高位橫行,眾多市民因染疫或成為密切接觸者而在家隔離,多個社會團體和義工響應號召,為有需要市民派發物資,解決燃眉之急。香港的關愛文化,在此時更應竭力展現,照亮萬家燈火。
在非常時期,能夠幫助別人,並不止於派發物資,即使是送上一碗平常的飯,同樣會帶給人們一分溫情暖意。有熱心人士,例如筲箕灣好運燒臘飯店的鄺老闆在疫情期間一直維持過往的派飯善舉,讓受惠者解決溫飽之餘,也可以和受惠者保持交流,讓他們在社交隔離措施下仍然感受到別人的關顧。
36歲的鄺老闆成長於一個單親家庭,和許多飲食業同行一樣,中學畢業後走進社會就從燒臘學徒做起,積累到一份積蓄後,接手經營一家燒臘店。某天,一位善長到訪燒臘店放下一筆錢請鄺老闆製作飯盒免費派給老人家,鄺老闆當初只是抱着替人辦事的心態,每周三晚在特定時間免費送飯盒給老人家,但日復一日,派飯已經成為飯店的「業務」,鄺老闆將善舉化為恒常後,更申請了一個慈善機構「好運同心」,專責派飯善舉和財務管理。
「小莫小於水滴,匯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聚成大地四方。」這句廣告歌詞原意雖然是鼓勵人們把積蓄一點一滴地積累成可觀的財富,但異曲同工的道理,社會上每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萬眾一心,同推善舉,社會力量一點一滴地積累,同樣可編織出一片光芒。每次一到了派飯時間,到鄺老闆店外輪候的長者有很多,贊助的人也很多,義工也不少。
疫情並沒有影響派飯善舉,雖然善款數量不如以往,但鄺老闆仍不惜自掏腰包支持下去。鄺老闆堅持下去,是因為他從中既看到人間溫情,也感受到人生無常。一些他每次派飯都遇上的長者,大家雖然萍水相逢,但熟悉的面孔總會帶着情感。長者有一段時間無故缺席,打聽之下,原來他們已經離世,鄺老闆難免感觸。這樣的體會驅使他對受惠長者的服侍加倍周到,每個環節都細緻統籌。
事實上,派飯善舉既講心意,亦講技巧,有甚麼餸菜、份量多少,鄺老闆事事親力親為且細心照料。他有一些長遠計劃,例如他留意到部分長者吞咽較弱,正準備推出軟餐,既避免長者進食時產生危險,也讓他們繼續享受人間美味,保持人生樂趣,雖然有營養師和樂齡科技業界人士協助,也有身處日本的義工搜尋了先進的器材和技術,但這始終需要細緻的安排,近來唯有專注當下,繼續將多種菜式配搭、富有營養的飯盒派予長者,並希望社會大眾踴躍捐輸支持善舉可以維持下去。
文化不是一家之言,關愛也是一種文化,一人之力、一家之舉或許不能滿足全部受惠者所需,但同心協力,則可廣施福澤,期望有更多香港人能夠像鄺老闆一樣,用自己力量扶助弱小,發揮一直以來備受稱譽的樂善好施精神,讓香港這個大都會發揚光明的一面。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註:非牟利社團「好運同心」是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如希望作出支持,請致電鄺先生,電話 : 9604 2076。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