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街市」一詞 原意不是指菜市場?
(作者提供圖片)
香港最近因為運輸受疫情影響,鮮活食品價格一度出現波動,有攤販甚至關門停業。及後食物供應雖然回穩,但已令許多市民關注到菜市場平日的運作,小販們的日常工作,往日不為人留意,近來也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原本大家眼中看似平常的菜市場,變得一點也不平凡。
香港社會一般稱菜市場為「街市」,有趣的是,「街市」一詞的原意,並不是專指菜市場。在古典文學當中,「街市」是指商店集中的區域,成書於明、清年間的《東周列國志》第三八回寫道:「百姓攜老扶幼,填塞街市,爭來認識晉侯。」按這裏所說,如果高貴的晉侯是身處菜市場,實在難以置信,故此所謂「街市」應是指商店林立的街道。就算到了今天,內地和台灣都把菜市場稱為「市場」,以乎只有港澳的菜市場才被稱為「街市」。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街市分別由幾個不同機構管理。綜合媒體報道,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的街市有71個,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的有22個,另外有約90個街市由領展、民坊等商業機構經營。所以香港的公眾街市的設計和經營方針都有所不同。
例如由食環署前身市政總署於1960年代興建的油麻地街市,或者由於落成之初公共交通沒有現在方便,所以在街市頂層建有宿舍,供在街市工作的清潔工和管理人員居住,以便他們在清晨時分,一離開家門就可準時到樓下的街市開始一天的工作。
另外又有些街市的承辦商很有心思,在大門設一個「今晚吃甚麼」的資訊板,按季節和天氣列出家常小菜,每天更新,藉此吸引顧客到街市購買相關的食材。
近來流行電子支付,又有街市承辦商為攤檔設電子收費設施,顧客用電子支付可享優惠。
但無論如何,新鮮、生猛、經濟的食材,始終是本地街市吸引市民的最大賣點。之前街市貨品供不應求的經歷,更加讓大眾感受到,看似微不足道的街市行情,實際上是與民生百業息息相關。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