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面對國際競爭,香港不能故步自封
作者: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劉慧希
面對過往數年的國際大變局、本地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及社會撕裂等困局,香港近年作爲國際金融、貿易、法律等中心的地位都受到内外多種因素挑戰。筆者認為,面對這樣的困局,香港絕不能故步自封;政府在規劃香港未來發展上有必要審視未來發展策略至自身的角色,以達到重振經濟、改善民生的願景。
青年人才應被視為提升各行各業長遠競爭力的關鍵
除了制定經濟發展策略外,加強行業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培養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在第五波疫情下,青年失業率再次攀升;不少研究皆指出,青年就業情況要恢復數年前水平,道路仍然漫長。同時,如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指出,具專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業收入,普遍顯著低於具相近學歷的較年長人士,反映經濟發展的成果未能體現在收入之上,青年正面對向上流動機會不足的困境。
就加強人才競爭力及上流機會的政策而言,筆者樂見政府早前財政預算案中在「派糖」措施以外,提出加大持續進修基金金額等措施,希望確保本地人力資源充足。不過,以加碼資助額推動持續進修風氣的「願景」雖好,但筆者對此舉「成效」抱有保留。社會持續進修風氣是否足夠,持續進修基金下的課程又能否有效提升青年的就業競爭力呢?
事實上,不少研究反映香港的持續進修風氣未成氣候;立法會的數據指出現時香港的持續進修參與率僅20%,大幅落後於新加坡的49%。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報告《跨界人才政策 產學資歷互通》曾就香港的公共開支作出分析,發現香港過去幾年的持續進修開支僅佔教育公共開支總額的0.5%,乃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地的十分之一。持續進修基金加碼至2.5萬元後,每年開支亦只會增至約0.7%,依然遠低國際數字。借鑑國際經驗,相信本港難以單憑0.7%開支改善低參與率問題,遑論透過持續進修基金助青年升級轉型,增加上流機會。
香港青年失業問題水深火熱,加碼五千元持續進修金額並不足以提供誘因鼓勵青年藉此時機進行持續進修,加強就業技能。如基金會在《報告》中所建議,政府應考慮為市民提供十萬元終身技能發展補助金。讀者看到此數字,或會擔心庫房難以承擔:然而,參考推行持續進修基金的經驗,計劃首先並非人人適用,而且相關支出會在多年攤分,只要運作得宜,根據基金會研究團隊的測算,當局絕對有能力承擔。更重要的是,花在人才身上的並非支出,而是對社會的長遠投資。
鼓勵中小企參與培育未來人才
要推動社會持續進修的風氣,政府亦需鼓勵及資助更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開設實習機會,讓青年獲得職場培訓與經驗,了解職場所需要的軟硬技能。
當然,大灣區也是青年未來的重要出路;筆者樂見《財政預算案》提及未來三年推出「內地發展支援計劃」,以大灣區為重點,通過貿發局內地辦事處網絡,伙拍包括商會、專業人士協會及青年創業協會等港人在內地的商貿組織,舉辦培訓、交流、商務考察及宣傳推廣活動。在兩地未能通關之際,政府在短期亦可加大資源資助及舉辦更多境內工作坊增加大灣區就業資訊,提升香港青年對於大灣區就業創業的認識及興趣,拓展視野。
面對種種民生及經濟問題,筆者亟待政府就青年失業及競爭力問題推出及時有效的紓緩措施,加大對人才及社會未來的投資。面對國際競爭及挑戰,香港不可故步自封,必須提升人才競爭力,方能在機遇處處的大時代中成功轉型,帶領東方之珠再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