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星:香港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作者:資深媒體人魏開星
香港最新的世界競爭力排名退居全球第七,再次被新加坡超越(排名全球第四)。疫情之前,每每談到香港與新加坡的「瑜亮情結」,我們總是信心滿滿,在於我們有強大的祖國在背後支持。三年疫情之後,新加坡在多項排名中均躍居香港之前。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
回歸26周年了,香港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那麼,比較內地、比較海外,我們的不足表現在哪?
一是決斷力不足,利益固化。香港還是那個香港,新加坡還是那個新加坡,東亞地區的兩個「難兄難弟」,在競爭中似乎攻守易位。有個例子很能說明香港與新加坡的差異。香港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計劃歷經三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林鄭月娥、李家超),至今未見破土動工。上屆政府計劃收回球場的32公頃土地,其中9公頃用於興建公屋;本屆政府有意推進專案,沒想到,環評會提出了環保方面的問題,令政府卻步;為了達到令政府推翻原有計劃,各路人馬包括哥爾夫球會、個別歷史學家、地產商、一些智庫人士紛紛出籠,從各種角度數落高爾夫球場建屋的問題,指責政府的「罪過」。在鋪天蓋地的反對聲中,關心香港前途的人士預料,特區政府或許要再次望粉嶺高球場興歎了!
類似的例子,在新加坡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有感於近年外地移民的人數劇增,當地房價有明顯升幅,新加坡政府計劃將賽馬俱樂部所佔的1800畝土地重新開發用於公共房屋。新加坡國家發展和財政部門發表聯合聲明稱,「新加坡是一個土地有限的城市國家」,政府「正在不斷審查新加坡的土地使用計劃,以滿足當下需求,同時確保有足夠的土地供子孫後代使用」。新加坡賽馬公會表示,對政府關閉俱樂部的決定感到傷心,但同時也理解新加坡土地利用需求,賽馬公會將於明年關閉;並將於2027年3月將其地產移交給政府。
二是經濟增長點不足,結構單一。疫情過後,香港也開始了社會、經濟及民生的復常之路。可是,經濟增長這部分,短期的問題是缺少新的增長點。國家給香港有一個新的定位是「國際創科中心」,這方面剛起步,眼下難有即時成效。一直以來,香港經濟結構比較單一,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2022年,香港服務業佔GDP 93.4%。其中又集中在金融服務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業、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當各行各業都不景氣時,金融服務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貿易受地緣政治衝擊最甚。香港經濟主要動力之一的進出口貿易,最新的5月資料顯示,進出口的跌幅都比預期大,以致今年頭五個月的累計出口貨值按年跌16.3%,進口累計貨值跌13.4%,貿易逆差增至1750億港元。
旅遊在香港,表現為購物旅遊為特色;因香港曾經是購物天堂,尤其對內地客極具吸引力。然而,在內地電子商務、帶貨直播或者深入人心或者方興未艾之際,香港的線下購物優勢逐漸受到跨境電商、反向代購衝擊;尤其是疫情期間,內地人的消費模式被迫調整之後,香港的購物天堂有所失色,連帶的購物旅遊也今時不同往日了。餐飲這方面,作為旅遊業的組成部分,香港的服務水準與「美食天堂」的盛名很不相稱。因為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服務生基本上都是些大媽大爺;即使是大媽大爺,餐廳、酒樓、飯店都配備不齊。客人要一壺開水,叫了多次,仍不見有人回應;現在多數酒家乾脆配上一個水壺,客人自己倒;香港某知名茶樓連鎖店,更加「先進」,在每個餐桌旁配上自助泡茶設備,點菜叫客人用手機掃碼;這樣,一個酒樓沒見幾個服務生,像極了無人工廠、「魔鬼碼頭」。
從一兩件小事可見香港運輸及物流行業的問題。筆者前幾天要從一套出租屋中搬出幾件家私,為新租客騰出空間。結果,經租車平台傳喚的貨車司機,從將軍澳到九龍塘,非千元以上車資不幹;更離譜的是,為拆運一張床,經朋友介紹,一家搬家公司開價港元一千。我問朋友,現在香港有這麽好掙錢嗎?
三是方向感不足,社會缺乏共識。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香港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如何才能做到?可以說,香港社會尚未有明確的共識。回歸以來,香港一直處於動盪之中,「愛國愛港」與「反中亂港」這兩股力量一直在鬥爭;由於「一國兩制」是個新生事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央及港澳工作領導部門也沒有經驗,一切都在實踐中摸索。「一國兩制」在實踐中的問題,於2014年的非法「佔中」及2019年的黑暴事件中得以集中暴露。2020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港區國安法》並即時在香港落地實施。至此,香港進入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香港的主要任務是甚麼?主要矛盾是甚麼?香港的發展方向在哪?特區政府還沒有給出答案,社會各界尤其是學界、輿論界也未展開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沒搞明白,香港或許還要蹉跎歲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