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香港不存在「通內」「通外」選項 缺乏「動態清零」機制談何通關?
特區政府宣布放寬「航空熔斷機制」,由現時3名乘客確診改為至少5名或全機5%乘客確診,禁飛期亦由7天減至5天,並且由下月1日凌晨零時起並容許非香港居民從海外地區入境香港,檢疫安排與港人相同。政府放寬「航空熔斷機制」,既是考慮到香港疫情逐步受控以及經濟民生的需要,也是回應商界、旅遊等訴求。本來,抗疫策略因時制宜,根據疫情而調整實屬正常。但同時,坊間卻有聲音認為內地抗疫要求嚴謹,香港要與內地「通關」長路漫漫,相反外國已經逐步取消檢疫,建議香港不如先尋求與外國通關,為經濟注入活力。
所謂先尋求與外國通關,意思相信是要政府逐步取消外國旅客入境的限制,就如一些國家或地區般只需要有接種記錄,並且在入境前完成核酸檢測,就可以免隔離之下入境,藉此重新打通香港與國際的商貿、旅遊聯繫。他們的潛台辭是,內地的「動態清零」將會持續長時間,但香港作為國際大城市,很難長期做到「動態清零」,這樣將不可能達到內地的防疫要求,通關機會極為渺茫。與其內外不通,不如先通外再通內。
這種說法表面有道理,但實際上卻流於一廂情願,當中主要是忽視了一點,全國抗疫是一盤棋,不存在內地一套、香港一套的問題,香港不論要「通內」還是「通外」,都必須達到國家的控疫要求,中央絕不可能讓香港疫情「倒灌」回內地,「動態清零」在之後一段時間都是香港的唯一選項。
日前《人民日報》一篇文章便清晰表達了中央對香港抗疫上的要求,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對於香港來說,堅持「動態清零」是和內地通關的必要條件。二是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也是全國疫情防控大局的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香港抗疫不是一城一地之事。當中明確反映了中央對於香港抗疫的部署。堅持「動態清零」是與內地通關的必要條件。所謂必要條件,邏輯上講就是沒有這個條件就不行,即是香港要與內地通關,就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當然,「動態清零」也不是要追求完全清零,而是一種方向和策略,要求做到發現一宗疫情,就撲滅一宗疫情,不讓疫情在當地「生根」,當中關鍵是政府對疫情的防範、追蹤以及截斷力量,這個力量有了,機制健全,取得了成效,通關自然水到渠成。這個要求說易不易,但說難也不是完全做不到,其他內地城市都在做,上海疫情大爆發,同樣克服各種困難推出九大行動達致「動態清零」,上海的困難其實與香港一樣,但兩地在處理上卻不同,上海是積極清零,香港更多是「以拖待變」,待全民產生抗體,待病毒自行減弱,以時間換取空間,這恐怕談不上是堅持「動態清零」。
至於說「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也是全國疫情防控大局的組成部分。」更是明確表明,在全國抗疫一盤棋之下,香港不可能存在先「通內」或「通外」的選項。香港是國家的「南大門」,如果為了與外國通關而採取「半設防」或「不設防」,這等於是打開了國家防疫的「南大門」,令全國抗疫出現「缺口」,中央有可能會容許香港這樣做嗎?香港的抗疫是全國防疫的組成部分,香港有重大的政策調整,必須服從於中央的抗疫方針、得到中央批准,不可能自行決定,也自然不會存在「通內」或「通外」的選項。
當前香港的抗疫策略,依然是堅持「動態清零」,全面對接國家抗疫策略,全力尋求與內地通關,這個路線圖是明確的,也是全港努力目標。在現在關鍵時候更沒有可能另搞一套,以內地通關難為由要求政府取消對外限制,這是本末倒置,令香港陷入抗疫兩面不是人的境地。
香港堅持「動態清零」,不是一味收緊,最重要是建立一套「動態清零」機制,在疫情出現後如何進行追蹤、堵截,讓社會在最短時間實現「清零」從而復常,而不是陷入一爆就收緊的惡性循環。但問題是現在第五波疫情雖然在消退,政府有建立一套「動態清零」機制嗎?外界卻看不到,似乎仍然是臨危收緊、以拖待變、尋求中央支援的一套。「動態清零」機制的缺失,其實正是香港難以與內地通關的癥結,與「通內」或「通外」根本無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