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飛:香港可借鑑內地走精準扶貧的路線
香港第五波疫情最近日趨平穩,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也在4月21日開始逐步恢復正常,同時港府又向市民派發1萬元港幣的電子消費券,刺激經濟的恢復。不過,對於受到兩年多疫情影響的失業致貧人士及低收入家庭來說,電子消費券只是杯水車薪的輸血式扶貧方式,並不能改善他們貧困的境遇,造血式的扶貧才可以提升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能力。香港的扶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需有賴新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和新一屆特區政府管治團隊齊心合力,披荊斬棘,攻堅克難。
港府在2021年底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稱統計去年香港貧窮人口達165.3萬,貧窮率達23.6%,較前年增加2.2%個百分點,即每4.2人就有一人貧窮。但這個所謂「貧窮」只是用入息中位數去劃線,50%以下就視為「窮人」,一條線簡單易明但粗疏誤導。《報告》其實也指出貧困人口的數字使根據相對貧窮概念計算出來的,數字不真實,只是一種假設,那麼香港的貧困狀況究竟如何?又應該如何扶貧?
我們的國家,有着多年的扶貧經驗。2013年11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自此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截至2020年底,國家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
內地在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期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內地的扶貧經驗,相信可以對香港的扶貧工作提供有意義的借鑑。首先,要想精準扶貧,先要確定真正的貧困人群。《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中相對貧窮概念計算貧困人口,顯然不太合理,香港用入息中位數50%來界定貧窮,在2013年首次公佈官方貧困線,以2012年的入息中位數50%計算,三人家庭,月入11500元以下被介定為貧窮,根據這個定義,再加上有資產但沒有收入者都被當作窮人,令公眾誤解實況,並誇大了貧窮狀況。政府應該參考內地的扶貧經驗,精準找到真正需要幫扶的群體,可以集中在「三無人士」,即無綜援、無公屋和無交稅的人士。
其次,找到貧困群體後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扶持他們。港府在《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政府的扶貧措施分為以下三大類:第一類是「恒常現金項目」,其中最為市民熟悉的,包括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第二類是「非恒常現金項目」,包括眾多一筆過的「派錢」措施;第三類是「設有入息/資產審查的非現金項目」。由於近兩年本港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貧困人數增加,政府多次「派錢」福利,雖然短暫緩解貧困家庭的生活,但是無法長期幫他們脫貧,尤其是在所派發的錢使用完後,貧困人士又會陷入經濟困境,最終治標不治本。
比較內地的「精準扶貧」政策,則是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扶貧,幫助貧困人口從根本上實現脫貧。因此,香港首先要改良以入息中位數50%劃線定義貧窮的方法,然後從內地的「精準扶貧」借鑑一些經驗,改善香港當前的扶貧狀況,而不能一味不斷運用簡單派錢的輸血式扶貧方式了事,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大量增建公屋和居屋。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之一是住屋問題,現在香港仍有20萬人居住在劏房,住在板間房和籠屋的人口更無準備數據,住在劏房、板間房和籠屋的租金較公屋還要高,而且居住環境惡劣。因此,政府有需要大量增建公屋和居屋,減輕貧窮人口的居住租金負擔,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有能力的則可購買居屋。當這部份貧窮人口有了穩定的居所,作為最基本和最基礎的生活保障,就有機會和有條件看到未來,並努力追尋夢想,求進向上流。
二是借鑑內地的產業扶貧政策。香港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大量老年人在退休之後,既無法揮發餘熱,又容易墮入貧困狀態。因此,建議加強香港「銀色產業」發展,解決長者貧困問題,相信政府絕對有能力和有條件加強關於長者的產業發展,增加適合長者的就業渠道,例如簡單有特色的手工行業、餐廳等服務業。
三是加強對貧困家庭的兒童的教育支援。相較於輸血式的扶貧方式,造血式扶貧可以提升貧困人口的自身發展能力,教育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支援貧窮兒童網上學習的相關設備,縮小「數字鴻溝」。
四是推動中青年失業人士的再培訓和再就業,以及製訂長遠的人力規劃。最近幾年,香港面對中美貿易戰和疫情肆虐全球的影響,作為外出型經濟體的香港,香港對外貿易、旅遊和酒店等行業產業受到很大的影響,從業人士正面臨開工不足甚至已失業,政府有需要製定長遠的人力規劃,推動再培訓、再就業。與此同時,有需要加強產業升級轉型,配套更多適宜當下發展的產業,尤其是發展與互聯網、數字化相關的產業。
扶貧工作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投入,深入的探索,而內地的「精準扶貧」就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鑑學習,期待新一屆行政長官把問題有序化解,讓香港繁榮穩定和市民安居樂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