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明:醫療科技評估

2022-05-24
周尚明
專科醫生.民主思路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5-24 at 5.25.33 PM.jpeg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不同的醫療科技使醫療效果更理想,人類更長壽,生活質素更高。要知道某些嶄新醫療科技是否有效,在動物測試中證明安全及可行後,醫療界別須以嚴謹的研究方法(如: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反覆測試,比較舊有方法及新科技在治療成效的差異,倘若測試發現新科技在治療上有明顯的優勢,該項科技才可被推出市場,造福社群。

然而,在醫療管理,以至政府管治及撥款的角度,在有効運用資源的大前提下,僅僅考慮有關科技是否有效,好像有欠穩妥。「醫療科技評估」在這背景下便大派用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註1),「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是對有關的科技直接及間接的影響作出有系統及跨界別的評估;「跨界別」的評估除了臨床/醫療評估外,其他如經濟、財務、社會等層面的影響也需考慮。在有限的資源(如現時的香港社會)狀況下,決策者要考慮每項決定背後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資源使用是否物有所值實在值得深入探討的;「醫療科技評估」便可協助決策者做出合理決定,使最多市民獲益。

現代醫學博大精深,要比較不同專科的新科技有時也不太容易(試想像:心血管導管介入治療的新儀器及腹部微創手術的儀器,哪種更有效益?),倘若要再把錢的因素加進來比較就更難了。所以國際上一些大型研究機構(如英國的「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會使用一些通用的單位(如:質量調整壽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 QALY])去量度某醫療科技所帶來的效益;再去計算帶來一個定量醫療效益所需的費用。只要比較不同科技這方面的費用,便可客觀地評估有關的科技是否合乎「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

現時負責管理香港公立醫院的醫院管理局,內部也有名為「中央科技辦公室」負責香港公營醫療機構的醫療科技評估,可是有關評估純粹以科技的臨床效用出發,對成本效益沒有客觀的考量。如果考慮到醫管局的日常營運是靠政府撥款來支援,公帑的使用應「用之有道」,在公營醫療機構引進新科技時,是否應該用更客觀的方法去量度其成本效益?

1.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tab=tab_1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