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以康健中心為本 發展基層醫療為市民謀幸福
自新冠疫情以來,市民對健康、防疫意識加強,不少市民一有「頭暈身㷫」都想盡快求診;市民對健康警覺是好事,但冬季正值急症室「旺季」,多間醫院急症室均人山人海,非緊急求診動輒要輪候七、八小時以上。這除了涉及到濫用急症、公營醫院人手不足等問題,一個根本原因是基層醫療發展未成熟。
目前不少市民一有肚痛、發燒、感冒,就會去衝去急症室,事實上有許多這些不適並不需要去急症,只需到坊間找一般家庭醫生即可處理。近日政府提出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就提出了改革基層醫療的方向,包括加強基層醫療的管理、更善用資源、規劃所需人手,以及整合求診市民數據,以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大力發展基層醫療系統。
香港人均壽命為世界前列,但隨之而來的是人口老化、患慢性疾病人口比例上升等問題;故加強基層醫療,正是對症下藥,從預防入手,避免慢性疾病普及化,減少市民人生中面對慢性病的時間;透過基層醫療的把關,亦可減少公營醫院專科面對的壓力,同步提升醫療質素及市民健康。由2018年開始於各區擴展的康健中心,正是當中的樞扭角色,因康健中心具「三層預防」為市民健康把關;第一層是協助普羅市民管理、維持健康;第二層是透過篩查找出慢性病患者;第三層則是針對慢性病患者作病情管理,控制其病情。透過這三層管理,提升市民整體健康水平亦,協助市民作日常健康管理。
向私人家庭醫生求診,雖則每次只需約數百元,但對於弱勢階層已是負擔不輕,對慢性病患者而言更是長期的經濟負擔;藍圖建議發展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推行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並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參與計劃的市民只要選擇在基層醫療名冊內的醫生,即可獲資助,可減少慢性病市民到急症室誘因,舒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一九七八年,世界衞生組織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指出基層醫療是達致「全民健康」的關鍵。本港要充份發揮康健中心為基礎的基層醫療成效,未來成立的「基層醫療管理局」要好好落實藍圖的方向,做好管理、決策、分配資源及制定準則的角色,而「策略採購統籌處」也要掌握市場最新情況,例如按照每區哪一類疾病特別多,調整採購比重,透過策略採購提升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亦要加強對市民宣傳基層醫療, 包括與社區組織合作,透過擺街站、社交媒體等線上線下的渠道宣傳,使更多市民認識及使用基層醫療,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