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倫敦往西的馬洛小鎮 和著名歌唱家沈洋相聚
網上對馬洛的介紹不多,但這卻是一個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的典型英國小鎮。不僅是傳統紅磚紅瓦的英式建築,英國人的紳士文明、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在此地表露無遺。
這裡還就是英國白種人的天下,不像倫敦般五湖四海。不喧嘩的小鎮,聽不到警笛長鳴。身處泰晤士河邊,水流和鳥鳴給你的反而是安靜。
能認識馬洛小鎮全因為著名歌唱家沈洋。這位音樂大師,僅在我的朋友圈看到我曬出溫沙古鎮的觀感文,問我要不要去馬洛,在靜靜的泰晤士河邊上,他正在馬洛度假呢。
馬洛(Marlow)是英國的一個小城鎮,位於英格蘭白金漢郡南部泰晤士河河畔。這個名稱在1015年第一次被記錄,並稱為Mere lafan,在古英語的意思是「池塘排水後留下的土地」。
從倫敦去馬洛,地鐵接火車,在梅登黑德火車站的特設的單軌支線,登上乾淨舒適的綠皮火車,20來分鐘到達目的地。
沈洋已經預定了The Ivy Marlow Garden餐廳,一家非常傳統、地道的英國餐廳。外表不起眼,綠色的門面,但入內很大,裝飾麗,還有花園的室外座位。菜單上沒有套餐,都按頭盤、正餐和甜品或咖啡點的,讓人享受自由選擇。
沈洋一直在外留學、演出,完全適合這樣的程序。他以主人的身份作出安排,將最好的餐餚介紹給你,從飲品開始,一樣不少。馬洛最著名的餐廳,菜品和服務一流,連上來的一杯白水,都可以選擇帶氣泡的。
和沈洋這位著名音樂人,我們其實還只是第三次見面,就如老朋友般的友善、隨意。他侃侃而談,很率性。歌唱得好,人也好。
差不多是十多年前的故事,沈洋青年才俊,到香港演出,經本家大姐紀文鳳介紹,我去採訪沈洋。記得那時是他人生又一次得大獎,那可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音樂大獎。
2007年6月,沈洋作為最年輕的參賽者,在全球最高級別聲樂比賽之一的英國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賽中獲得唯一金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瓊·薩瑟蘭女爵為他頒發了象徵比賽優勝者的威爾士皇家水晶獎盃。我作了報導,寫了專訪。一面之緣,之後也沒有再聯絡。
想不到,緣分沒有就此結束。2020年的12月18日,在上海的音樂大廳,有機會觀看譚盾的最新歌劇《敦煌 慈悲頌》,沈洋是受邀的男歌唱家。坐在台下,我認出了他,畢竟名字好記,人也陽光。歌劇結束,在朋友為劇組舉辦的慶功宴上,我和沈洋再次相聚,沒想到他還記得我,並翻出我的那篇報導,這成為我們得以繼續聯絡的紐帶。
這一次,我們又在泰晤河畔相會,實在是難得。更讓我收穫巨大的是認識了馬洛。這個似畫又如詩一樣的小英國小鎮,除了美艷如畫、安逸如詩,看哪裡都有故事。
橫跨馬洛泰晤士河上的馬里歐橋是小鎮標誌,記載自國王統治以來愛德華三世的歷史。目前的橋是一座懸索橋,由威廉·蒂爾尼·克拉克於1832年建造。至今,橋的拱門還只能由一輛車通過。來往車輛要互相謙讓。
天色明朗,站在大橋上,你可以一整天欣賞泰晤士河,河面上的遊艇、小船,天鵝、野鴨,兩岸風格迥異的建築輝映成趣。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戰士的紀念碑,古老教會的建築就分佈在泰晤士河兩岸。
長長的主街,遍布餐飲、商店,種類繁多,大多是品牌店。這是一個富人小鎮,看的出這兒居民的生活質量。
看到一位老人手拿着拐杖坐在一輛大奔車頭上,我好奇上前問,有需要幫忙嗎?老人說沒事,我說這車是您的嗎?他說,是的。問我哪裡來,我說來自香港,他說1970年代,他在香港當過兵。老夫妻倆住在小鎮上,中午出來找餐廳吃飯。
享受,可能是這個小鎮人唯一的追求。很好的居住環境,居民們的產業可能都在小鎮以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碩鳴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