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飛:因時制宜完善政策助建立人才庫
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今年中期人口最新的臨時數據,香港人口為729.16萬人,較去年同期下跌1.6%。其中,2021年中至2022年中有11.32萬人淨移出。近日香港整個社會都在討論人才流失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明,香港不單要向外「搶」人才,也要積極培育本地人才,不少企業老闆也揚言要引進人才。
究竟香港如何挽留和吸引人才,已成為社會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點關注話題,但吸引人才到港,並不是榕樹下說說故事就能成事,而是必須有一整套短中長遠的規劃藍圖及細緻的部署。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研究適當放寬專才來港的檢疫期
筆者認為,即使有再多再好的輸入人才政策,但人才不欲來港也枉然。特區政府近日實施海外抵港人士的檢疫期改為「3+4」後,入境人員的確診數字並無大幅上升,加上特區政府在第五波疫情已吸取了大量防疫經驗,目前政府的應變能力、醫療系統的收治能力已大為提升,加上「安心出行」應用程式引入「紅黃碼」,社會現正向着有序復常目標前進。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經深圳灣管制站入境香港的「來港易」計劃,預約名額由每天1000個增加至每天1500個;同時特區政府再放寬「黃碼」出入安排,「黃碼」人士由周四起可參與「企業對企業」會議及展覽。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政府正在全力採有力措施吸引內地和海外人才來港,倘若有方法確保入境人士不會構成疫情升溫的風險,特區政府可嘗試進一步放寬人才來港檢疫時間。
二是建立一個可供長遠發展的人才庫
有建造業人士透過,今年業界中層人手流失率非常高,各公司都要想方設法留住人才。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提升、建設「八大中心」,解決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化的問題。香港除了要培養、引進與「八大中心」相適應的人才外,亦應該加強培養、引進其他行業所需人才。基建一直是香港持續發展經濟的命脈,發展北部都會區更需要大量工程師、測量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以至各種專業工程人員等專業人才,故香港要大量吸納並為不同種類人才來港配合發展需要。
三是研究提供稅務優惠
前些年,香港樓市節節上升,特區政府防止樓市過熱,非永久性居民的在本港購買住宅時,需要向政府繳納30%的印花稅。不過近些年尤其是最近兩個季度,香港經濟的確進入收縮期,可積極考慮放寬非永久性居民的雙倍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讓一些在港工作並有意置業的內地和海外人才,在香港買樓安居樂業。
四是考慮恢復和優化入境處的投資移民計劃
特區政府近年推行多項輸入勞動力及人才的計劃,包括:一般就業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其中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於2015年1月15日暫停實施。但受到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雙重衝擊下,香港整體經濟處於疲態。因此,可考慮恢復和優化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這將有助於引進內地和海外的人才和資金,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人才不足是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共同面對的問題,同為大灣區城市的深圳和廣州,兩地政府均推出不同政策、優惠以吸納人才。新加坡政府更不是被動地等待外地專才提出申請,而是積極、主動地招攬他們到當地發展,當地人力部早前宣布推出「互補專才評估架構」,令吸引外來人才方面透明度更高,並透過在海外舉辦多元化活動及計劃,主動聯繫外地具潛力的學生、專業人士、投資者,推介新加坡的工作及發展機會。
香港特區要在搶人才、搶資金上突圍而出,就必須因時制宜地把一些過往妨礙輸入人才的政策修改完善,並仿效其他大灣區城市甚至是新加坡,主動積極吸引內地和海外的人才來港,只要能建立一個可供長遠發展的人才庫,香港必定能夠提升國際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