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兆民:台灣政策法增加兩岸對撞機會

2022-09-16
 
AAA

 106468551.jpg

(中評社圖片)

106468549.jpg

(中評社圖片)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於美東時間14日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將送交參院全院審理。針對美國“台灣政策法案”條文走向,東海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潘兆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外委會通過的版本有部分條文調整,主要是涉及“台灣主權”等部份,不過在對台軍援防務方面多維持原版,研判後續走向,會以降低“主權”敏感,增強軍事介入為主軸。

潘兆民感嘆,“台灣政策法”稱不上是“友台”,反而是增加兩岸對撞的機會,若美國真的要實質幫助台灣,大可直接承認“中華民國主權”,美台“復交”,但這些美國不敢做。另外,在強化對台軍援方面看似做得很足,可是條文通篇看下來,沒有看見任何安全保證的字眼,沒有安保承諾,更沒有協防承諾,背後動機顯而易見。

潘兆民,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教授,曾任東海大學國際教育合作處副國際長、東海大學就業輔導暨校友聯絡室主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系訪問學者及上海復旦大學訪問學者。

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14日以17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後續將進一步送交參眾兩院審理通過後,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生效。至於拜登是否簽署,有待觀察。該法案目的在於進一步提高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力度,並應對北京對台灣可能採取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祭出具體回應,其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等面向,引發外界關注與熱議。

針對台灣政策法案後續可能走向,潘兆民表示,拜登最終是否簽署通過,還很難說,不過觀察這次參院外委會所通過的條文改動,或可看出,後續條文內容可能降低對“台灣主權”表徵的支持,減少觸犯一中紅線的可能性。例如駐美代表處正名台灣改為無強制力的國會意見等。另原版本指定將台灣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地位,修改為“以MNNA盟友同等待遇”。

潘兆民說,由於美國推動台灣政策法的主要目的並非挺台,而是守住美國利益,所以不可能實質承認“台灣主權”,因為如此一來,必然爆發正面衝突,這對美國並無好處,美國推出“台灣政策法”,是打算遂行兩個目的。首先是,刺激11月期中選舉的選情,因為反中牌對爭取選民支持有加分,當前美國兩黨及社會氛圍,反中、挺台成為政治顯學,這樣的法案推動,有助爭取選票。

其次是,潘兆民說,增強台灣工具化角色,作為後續應對中國的衝突代理人。條文中要求美國應擴大區域戰備庫以支持台灣,提供台灣高額的軍事融資貸款,原提案規畫,美國在未來4年提供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授權國務院在2023財年撥款2.5億美元,2024財年撥款7.5億,2025年15億,2026年20億;外委會通過的新版增加2027財年撥款20億美元,讓總額達到65億美元,並備註“無償提供”(Grant)。

他提到,同時,條文中針對提供的軍備性質,要求美國提供台灣“保持足夠自衛能力”的軍備,增加“實行阻止及威懾解放軍脅迫和侵略行為的戰略”。言下之意,未來美國對台無論在軍售項目,乃至於安全防務方面,都將更進一步的介入、操作,台灣本身對防務的自主空間預期將越來越小,恐怕任憑美國將台灣武裝化、工具化,最悲觀的莫過於是“烏克蘭化”。

潘兆民說,台灣作為美國第一島鏈的重要區位,過去就曾被稱為“擊不沉的航母”,顯然美國正打算藉由這套法案,盡早做好台灣的武裝布局,以面對後續可能發生的美中衝突,屆時台灣能作為戰爭前沿,減少美國損害。所以未來台灣政策法若順利通過,走向或許將以增強對台灣軍事防務介入為主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