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向看“台灣政策法” 周志杰:會痛很久

2022-09-16
 
AAA

 106468551.jpg

(中評社圖片)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4日下午表決通過“台灣政策法案”,下一步要送院會審查。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杰向中評社表示,從三面向來觀察,“台灣政策法”一是台灣法理定位的模糊化;二是台灣成為戰場設定的清晰化;三是台灣產經安全的進一步空洞化。

周志杰強調,如果對台灣安全的最高利益是避免戰爭維持和平,從這三面向來看,對避戰維和以及對台灣的經濟產業實力的增進,理性客觀來看恐怕是虛大於實,表面上好像是台美實質關係增進,但在美國出招、大陸反制、台灣受苦的新常態下,台灣可能當下高興一下,以後要痛很久。

周志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政治學博士。現職為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專任教授,兼成功大學兩岸與華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專長領域為:兩岸關係、台商研究、政治經濟風險分析、國際關係、區域安全。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美東時間14日下午通過“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但通過版本有部分修正,包括把台灣駐美代表處更名改成建議性質、移除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的條文。

周志杰接受中評社訪問時對此表示,“台灣政策法案”是個ALL IN ONE,打包套裝的法案,集過去美國種種友台法案於大成,但當中仍有些虛大於實的部分,他以三面相來觀察此法案。

第一是台灣法理定位的模糊化。周志杰說,在法案第三節的定義中,有很隱蔽的對台灣法理定位模糊化改變的描述,中文翻譯為,在本法中的“中華民國”,意旨是被通稱為台灣的東亞“島國”,用Asia island "country",如果這法案裡面的敘述,後續沒有改變,這茲事體大,涉及到改變了台美關係的法理定位,是個重要的觀察指標。

周志杰認為,這是有點在打擦邊球的意思,整個法案某些字裡行間其實也不符合現在美國的一中政策,如果全案最終就這樣通過,造成的結果就是以美國官方角度模糊化了台灣法律定位,也將“中華民國”等於台灣,事情就會非常大條。

第二是台灣成為戰場設定清晰化。周志杰說,這個清晰化在於法案中明訂,美國在未來5年要給台灣65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會用在台美建立全面具有互相可操作性,充分連結,譬如美國的海軍陸戰隊或者美國軍事顧問,實質參與台灣士兵的演訓跟武器操作、情報交換,跟協同作戰能力的強化,這些計劃是用無償軍援來實踐的話,這法案是要讓台灣海峽維持和平,避免戰爭,還是要強化台灣備戰,讓台灣成為一個戰場去備戰?明顯是朝向積極備戰。

周志杰強調,美國用這種離岸制衡的代理人戰爭模式,其實就是烏克蘭戰爭的模式,美國給予戰術、戰略的指導,兵員訓練,武器的提供,但戰場在台灣跟台海,然後出兵的是台灣子弟,所以就是把台灣作為一個戰場設定的清晰化。

第三則是台灣產經安全的進一步空洞化。周志杰說,這空洞化在於法案裡面攸關台灣經貿競爭力跟能源安全的篇幅是最少的,但在台美關係今後要實質增進,最攸關台灣利益的部分就是產經安全,譬如法案裡面只空洞的提到說,要重新請美國對外貿易代表或商務部重新啟動,跟台灣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等,這些都是虛的。

周志杰強調,對台灣來講,更重要的是這幾年美國逼著台積電跟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到美國去設廠,法案裡反而應該是,美國加碼投資台灣的資通訊產業,保障台灣資通訊產業的生產運輸跟全球布局的安全,強化台灣的矽盾,可顯然完全沒有提到。

周志杰說,等於法案是從美國利益視角來看,對台灣產業升級,經濟安全,和攸關經濟發展的能源安全並沒有任何琢磨,這對台灣來說就不可能會更安全。

周志杰認為,結論就是,“台灣政策法案”如最終通過且拜登簽署實施,那形成美中博弈的一種新常態,就是美國出招,大陸反制,台灣受苦,台灣的話語權漸漸的弱化,台海的形勢跟所謂的台灣問題,都是由美國跟中國的博弈來做決定,這是對台灣最不利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