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勿為檢疫鬆綁玩文字和數字遊戲

2022-09-22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9-22 at 11.19.51 AM (1).jpeg


隨着香港在新冠抗疫上徹底失守,很多實質意思跟表面字義的用詞,忽然在市面湧現,讓人不禁覺得,有部分人正在利用這些扭曲字義的用語,潛移默化地改變群眾對疫情的認知。例如把入境須接受檢疫措施,有些人總愛稱之為「封關」、「鎖國」,但是關實際上從來沒有封,不但沒禁止貨物的出入口,亦沒禁止人們出入境,只是要送往隔離和醫學觀察,所謂「封關」之說,顯然是失實的修辭。

第二個典型例子,是近日部分人正在爭拗,香港現正面對着「第五波」還是「第六波疫情」。其實,這不過是在何謂「一波」定義的玩文字遊戲。若是按一般人的正常理解,本地疫情被完全平息,即本地確診數字跌至零,之後再爆出新的本地個案,才算為之「一波」,本地確診個案未被徹底壓下去的情況下回升,根本是死灰復燃。把死灰復燃的數字回升當另「一波」計算,除了方便某些人玩數字遊戲,證明感染後的致死率下降外,並沒甚麼抗疫上的實質意義。

第三個典型例子,是近日鼓吹放寬入境檢疫措施的人,都很喜歡提到所謂的「復常」。照字面意思來看,「復常」理應是指疫情爆發前的日常狀態,即所謂抗疫措施取消之後,人們像過去一樣正常外出、工作和旅行,都不會遭受感染。然而,現在主張取消入境檢疫措施,乃至是所有抗疫措施的人,他們難道真的認為,市民能回到疫前的日常狀態,單靠接種幾劑防護力有目共睹的所謂疫苗,便能在不做任何防護措施下外出而不受感染乎?若是不能,這算是哪門子的「復常」呢?

第四個例子嚴格來說,不算是扭曲字義,而是故意不提另一些關鍵訊息,從而形成誤導,例如有些人不斷強調第五波疫情以來,大部人已接種了疫苗,另外不少人在感染後體內已有抗體。然而,不論是過去接種兩劑疫苗,已被稱作「完成接種」,還是現在不斷呼籲市民接種第三針乃至第四針,接種後能夠免被感染的成功率,已經有目共睹並且被人避而不談,疫苗功效的龍門,亦已被搬至強調接種後降低重病率和死亡率之上。

另一方面,感染後體內確實已有抗體,只是這些抗體是在痊癒者體內一直存在,還是在痊癒後多久消失?除此之外,幾年來的疫情已經顯示,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正不斷突變出新的變異株,痊癒者的抗體是否只對單一隻變異株有效,還是對未來的新變異株一樣有效?相信提出者心裡或許早已有答案。既然如此,以「摘櫻桃」方式只提一些疫情上的利好消息,讓人誤以為香港在疫情失控後已形成所謂的「自然免疫」,又能讓感染過新冠的人避免遭受二度感染嗎?不能。

說到疫情上報喜不報憂,還在於現時感染後死亡率是否「回落」的問題上。例如有人把現時的疫情劃為「第六波」,或強調有不少人感染後不申報,以此印證新冠疫情已經「流感化」,但是多少人得新冠後遺症,乃至是病毒未來會否再出現變異,變異後毒性會否再增強,假若增強而香港又已放寬了檢疫措施的話,屆時又如何防止病毒從海外輸入的問題,卻甚少有人提及,更不要說有人正視。

上述的種種跡象表明,部分人似乎想利用這類文字和數字遊戲,慫使港府乃至內地放寬各樣抗疫措施。平情而論,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在疫情失控後,要令本地個案重新清零將須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加上本地經濟已因各種抗疫措施而面臨下行壓力,越來越多人主張放寬抗疫措施,着實可被同情地理解。然而,若是為了放寬抗疫措施,便能隨意發表一些不符客觀事實的陳述或詞彙,或在剖析當今疫情時,便可選擇報喜不報憂,這樣的做法真是對香港社會有益乎?這個問題,實在值得大家深思。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或許有人擔心檢討報告最後會作出問責,要求負責處理疫情的一些高官「人頭落地」。正如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所言,相關檢討工作並不針對任何官員,只是要更好準備和應對下個疾病大流行的來臨,畢竟香港在這次疫情病歿已有逾1.3萬人。當局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就過去三年抗疫工作逐個環節檢視,切實汲取經驗,將有助日後安渡另一個危機。

    戴慶成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