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卓慧思減稅失敗的啟示

2022-10-24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1923224276.jpg

英國的困局,未因新首相卓慧思(編按:卓慧思10月20日辭任保守黨黨魁)上台而得以紓緩,危機反而愈陷愈深,她在上周五宣布撤換財相,隨後的記者會僅回答了幾個問題就匆匆而去。《金融時報》形容為令人失望,BBC(英國廣播公司)則引述保守黨一名議員稱,卓慧思記者會之後,保守黨似乎已陷於絕望!

研究顧問公司Savanta ComRes 的最新民調顯示,71%受訪英國人認為卓慧思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而保守黨的支持度亦跌至只有25%,在野工黨的支持度則升至50%。看來保守黨政府氣數已盡,卓慧思留在首相位置的日子已進入倒數,英國政局應該很快就會變天。

卓慧思師承鐵娘子 圖減稅刺激經濟
卓慧思的致命傷,在於她的減稅計劃;而以減稅刺激經濟,則是她認為自己師承戴卓爾夫人的精髓。加入政壇之後,卓慧思就多次公開表示她以戴卓爾夫人為榜樣,在角逐保守黨黨魁電視辯論時,卓慧思穿起黑西裝、戴着蝴蝶結白襯衫,刻意扮成1979年「鐵娘子」戴卓爾夫人的形象,恍如戴太「上身」。

事實上英國現在的處境,跟戴卓爾夫人上台前的情况極為相近──高通脹、經濟增長不前、運輸工會罷工不斷,經濟問題千瘡百孔。卓慧思崇拜戴太,除了是個人仰慕,也有效法前首相治國成功經驗的况味。

戴卓爾主義和列根經濟學,被譽為是上世紀70、80年代資本主義最成功的改革,令英國和美國的經濟脫胎換骨,帶來了一段長達近20年的繁榮期。戴卓爾主義和列根經濟學的具體政策,包括緊縮貨幣、削減福利、私營化和放寬政府管制、削弱工會組織,而最核心的則是以大幅減稅令經濟復甦。減稅意味着儲蓄、工作和投資都可以受惠,而減稅之後國民會更努力工作,投資也會更多,最終可令經濟恢復增長動力、製造更多就業機會,令失業率下降。

評論界把戴卓爾主義和列根經濟學歸類為新自由主義,它們一方面主張政府減少管制,另一方面則認為在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下,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將會造福窮國和窮人,即所謂「涓滴效應」。

金融海嘯後 減稅涓滴效應惹質疑
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暴露了放寬銀行監管是造成危機的主要原因。金融海嘯之後,總體審慎監管(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成為央行和學術界的重要議題,反映從1970年代開始的放寬管制,出現了明顯的致命漏洞,市場監管重新受到重視。

至於「涓滴效應」也同樣受到質疑。新自由主義鼓吹向企業讓利,減稅是其中最重要一招,當企業因稅務負擔減輕而「活起來」之後,它們就會再投資,社會總財富也會增加,最終能涓滴到基層民眾,令他們得益。然而,實際情况剛好相反,全球減稅大潮下,貧富差距一直擴大。

全球化令世界經濟產值大幅提高,互聯網更催生了多家巨無霸企業。富豪的數目增加了,但財富分配卻愈來愈不平等。據《2022年世界不平等報告》(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22)的數字,全球10%最富裕的人口,控制了76%財富;而大約2750 名超級富豪則擁有全球3.5% 財富,遠比1995年的1%為高。如果真有涓滴效應,為何貧富差距會更嚴重,貧窮人口則愈來愈多?

以減稅吸引企業及外資,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爭相推行的政策,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顯示,1980年以來48個主要國家的平均企業所得稅率,從高於47%顯著下降至24%;而隨着全球資本爭奪愈趨激烈,各國減稅的競爭將會持續。去年7月,130個國家及地區的政府就企業稅徵收辦法達成一致,全球利得稅率最低為15%,以確保各地之間不會通過低稅率「惡性競爭」。

過去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其中一招,就是以低稅率招徠;如今訂出全球稅率下限,意味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間接對富國有利。如此結果,顯然非「涓滴效應」的「初心」。

稅率「鬥低」,也方便了跨國企業避稅。例如大型科技公司一直透過在低稅制國家設分部,然後把盈利調到當地入帳,以達到交最少稅的「理想安排」。傳統智慧是減稅可以吸引企業,最終帶動增長,整體收益可大於少徵稅收的「損失」。唯過去大企業可以透過「游走」於不同國家安排稅務,合法避稅;全球劃一稅制之後,單以減稅作賣點吸引企業,已無太大幫助,卓慧思的如意算盤又怎打得響?

英國要減稅,超級富豪卻公開表示希望政府對他們加稅。「股神」巴菲特曾與法國一批富豪發「公開聲明」,表示自願繳納更多稅款,為經濟復甦作貢獻。有人質疑富人自願加稅,前提是政府要削減公共開支、減少福利,但這樣一加一減,又怎能發揮財富的涓滴效應,令窮人受惠?

特區政府財政司長陳茂波在周日的網誌提出,政府將於本月底金融科技周發布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包括策略、監管制度等。虛擬資產是市場新興產品,尤其受年輕一代投資者歡迎。然而向虛擬資產徵稅,仍然是各國財金官員的新課題。香港在加密貨幣交易方面並沒有資產增值稅,至於個人理財收益則免稅(如果是專業投資者,所得收入就有機會需要課稅)。

香港要開拓新金融產品,把市場搞得更多元化,是應該且必須做的。然而,發展虛擬資產可以為香港帶來多大收益?在稅收上,是否可成為香港未來一個新的財政收入來源?

經濟發展,帶來的涓滴效應有多大,應該有清晰指標。香港回歸後經濟持續增長,但本地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增幅都有限,就業市場增加的主要都是低收入職位!換言之,我們的「餅」是做大了,但能夠分享到紅利的市民並不多。

shutterstock_2135938025.jpg

藉老方法解決新問題 卓慧思與時代脫節
英國政客向來精明、能人輩出,但卓慧思之不諳世局變化,以老方法解決新問題,向40多年前的首相招魂,還迷信減稅創造的涓滴效應可以重振國家經濟、推動增長。這種吃古不化的作風,顯然跟時代嚴重脫節。

有趣的是,連美國總統拜登也踩上一腳──他在出席一場助選活動時,表明不認同卓慧思的財政計劃,尤其下調富豪所得稅方案。如此「坦率」地公開批評盟友的領導人,不合外交禮儀,但亦反映華府似乎認定卓慧思任期有限,連客氣話都不說了!

世上沒有永遠行得通的政策,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難題,必須因應時勢去找出解決方法。今天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公布其上任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我最感興趣的是他有關經濟發展部分的意見,在他任內,他將會如何重振香港經濟。香港有很多社會政策、民生問題需要解決,但歸根到柢,如果沒有強勁的經濟基礎,一切都只是空談。

重振香港經濟 特首有何良策?
說過了,經過近3年的疫情和社會動盪,香港傳統優勢最強的四大支柱──貿易、金融、旅遊和專業服務──都出現倒退。如果內地通關和對外交通仍然停滯不暢,明年開始本地經濟會遇上更大麻煩,因為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已重新啟動、全力復常,香港繼續落於人後,資金、人才、貨物(物流)都會逐漸撤離,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政府必須有果斷行動,否則為時太晚。

我們經常說香港優勢在背靠祖國,有心人也不斷鼓勵年輕人北上發展。但現在連通關都不成,而且尚未看到轉機,試問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現在對外交通重開,但大門半掩,「0+3」(入境者只須接受3天醫學監測)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內外交困,政府在望天打卦,如此下去,香港將會慢慢「陰乾」!特首《施政報告》到底有何良策?願聞其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卓慧思在一片聲討中下臺,在意料之中,是人之常情。
    國民不允許領袖犯錯!國家也經不起領袖犯錯,不行就下來!

    冰凌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