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善波:簡約公屋計劃的謬誤
特區政府日前撥出舊啟德機場的一幅地,在這中產地區建造超過1萬個單位的「簡約公屋」,重新引起了社會對這一屆政府的房屋政策的爭議,即短期內興建3萬多個臨時房屋,以改善十數萬個目前住在劏房、正輪候公屋的家庭的惡劣居住環境。分歧主要環繞計劃的成本效益,及政府撥出土地的地點是否偏遠,或者這些臨時住屋會否破壞地區環境,並影響附近樓價。
這計劃源自上屆政府的「過渡性房屋」政策。出發點沒有變,即在政府當前未能找到足夠土地去建造公營房屋的情况下,在一些已有規劃但尚未動工的土地上,以快速的建造辦法,建造2萬個單位,讓一些居住環境極其惡劣、長期等着入住公屋的家庭,可以提早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這些土地亦包括一些私人發展商借出的土地。今屆政府為這類計劃改了個較漂亮的名字,棄用了「過渡性」、「臨時」這些負面字眼,提出加碼興建3萬伙「簡約公屋」。
成本與效益不成比例 絕對是非理性
整個計劃的賣點,是能夠迅速建成一定數量的房屋,用的方法就是用鋼板建造的組合屋。組裝合成建築法已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因在工廠先製造元件,在地盤的組裝過程可以一日三層,速度特快。使用的是優質鋼材,房屋是永久性,設備及安全性不比鋼筋混凝土的房屋差。香港在科學園及一些大學校園內的學生宿舍,已有現成案例。有些人對這建築方法提出的質疑並不成立。這建築方法沒有問題,建造的房子可高達20多層,甚至更高。
組裝合成建築法建屋速度快,但成本不低。按政府提出的資料,10多層高的簡約公屋建築,每個單位成本平均約65萬元,矮的平均也要53萬元。加上其他開支,政府建議建造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成本近260億元,平均每單位成本達86.6萬元,較傳統公屋的成本還貴10萬元。這才是此政策的問題所在。
以高於傳統公屋每單位成本10萬元的成本,建造只使用5年的臨時房屋,這還未計算使用後拆除的費用,這是甚麼道理?唯一的理由,是政府目前找不到可以永久使用的土地,但又想盡快幫助現時居住環境非常惡劣又在輪候公屋的家庭。這動機雖然崇高,惟成本與效益不成比例,絕對是非理性的。
善用公帑乃政府首要責任
在無法為這成本辯護的情况下,政府也只能棄用道理去說服人。由行政長官、政務司副司長、財政司副司長、負責專案的房屋局長等一眾官員,均提出了「脫困數學」、「獅子山下精神」等論述,認為貧困戶每天面對惡劣居住環境的痛苦,不能以金錢去衡量,以訴諸情感的方式,為這計劃護航。
不計成本去幫助貧困家庭,是高尚情操,個人可以這樣做,但並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行為,善用公帑是政府的首要責任。這種慈悲為懷、不計成本的思維,只能應用在涉及生死的情况上。如果政府不計工本去救火救人,無人會與政府計較成本效益。如果這些劏房戶心急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現時就有不少過渡房屋的空置單位。
並非填補公營屋供應的唯一方法
政府認為簡約公屋計劃是填補短期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的唯一方法,這是真的嗎?
早前,新範式基金會向政府提交了一個詳細方案,建議使用兩幅現成可用的土地,以組裝合成建築法,快速建造20多萬個公共房屋單位。一幅就是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早前提出使用問題的前南丫石礦場。這荒棄的石礦場佔地約60公頃,早於2002年交還政府。經政府研究又研究後,一直閒置至今。如以愉景灣方式(區內不設私人交通工具,以船渡接駁香港仔、中環及九龍),及組裝合成建築法,可快速興建超過10萬個公共房屋單位。
此外,在羅湖站以東、本來計劃興建沙嶺「超級殯葬城」的土地,這項目已被放棄,土地可調整用途。這地盤約有96公頃,已完成平整工程,包括擴闊沙嶺道、興建上落客點等。這片土地也可立即用作興建公共房屋,可容納超過18萬個家庭。
這兩個地點各有特色及限制,可讓現在的公屋住戶按自己情况,選擇搬進這兩地點,騰空的單位可加快滿足其他輪候人士的需求。
貧困家庭需要穩定長期可靠安排
大規模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不單止可以縮短建造期,也能省卻目前極度短缺的建造業工人人手,更可大幅降低成本,因為我們談的不是3萬個單位,而是數十萬個單位。這數量應有相當的議價能力,及生產規模節約效應。
當然,這兩幅地如作長期發展,需要走規劃、環評及交通安排等程序。但現在情况已經清楚,以特事特辦的形式,法律容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以迅速修改這兩幅地已有的發展計劃。
貧困家庭入住公共房屋,是最有效的扶貧、脫貧辦法。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穩定、長期及可靠的安排,而不是一些臨時措施。香港缺乏土地是個根本情况,但並不是沒有解決辦法。需要的不單止是悲天憫人、菩薩心腸的情懷,更需要大膽、衝破成規的勇氣與魄力。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