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港人要惡補普通話適應兩地融合

2023-02-17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666362167.jpg

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之後,兩地人員往來隨即熱絡起來,隨之而來的是香港多個行業出現人手短缺,難免需要引入外來人才,而內地應該是香港最大的輸入人才來源。落實香港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後,兩地的進一步融合掃除的政治上的障礙,但語言文化上如何融合仍是一個考驗。每一個香港市民都有責任去主動適應這種轉變,否則痛苦的只會是自己。

近期有消息指,醫管局計劃在內地輸入1,600人到公立醫院擔任病人服務助理,以紓緩公院人手不足的問題。全面通關後,除了醫護類缺人手,實際本港多個行業都出現人手短缺的問題,例如航空業、建造業、旅遊業等。除了人口老化外,還有因為政治觀念不一出現大量的移民潮等,導致現在香港多行業出現人力短缺的問題。不難想像,未來政府勢必會輸入大量的內地勞動人口,屆時相信香港社會一定會出現很多內地人講普通話。這些年我們一直都以狹隘的本土主義看人做事,而作為港人,我們應該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適應這種語言文化的轉變。

舉個例子,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廣州和上海,因為還沒有改革開放或處於開放的初期,這兩地的人說的都是廣東話和上海話。隨着兩地經濟的發展,普通話都已經成為各大城市的標準交流語言。今天哪怕去到廣州、佛山這些昔日廣府文化的中心,大家也已經習慣了說普通話,相信此次通關後不少港人北上廣州、深圳上海最能感同身受,這說明了語言文化的融合在經濟發展的融合中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不過香港卻仍然是以粵語為主的一個城市,香港回歸祖國快26年,雖然推行「兩文三語」的語文政策,但從社會、教育、影視等大部分都是廣東話,粵語依然一枝獨秀。

「普教中」正當時
教育上,雖然去年7月的時候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內地《環球時報》專訪時曾表示,「若未來條件可行,教育局將考慮在學校推廣全面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等課程」。換句話說條件可行才全面推廣普通話教學,現在兩地全面通關之後,香港與祖國的聯繫將來一定會越來越緊密,那現在不是正合時宜嗎?向來「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而影視方面,政府也應該納入發展策略問題,除了傳統的輸出香港文化說好香港故事外,也可大量輸入內地的電視節目內容,時間久了大家自然也會耳濡目染,適應外來文化。

在這經濟全球化的的今天,如果還保持狹隘的本土主義,主張只能本地人、本地文化,那只能越發走下坡路。我們要明白不同經濟體理應各有角色,有輸出也有輸入,貿易有來也有往,同理文化也是,以內地發達城市作為前車之鑑,我們也應該包容接納內地的人才和文化,只有這樣才可更加促進香港的發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