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為甚麼我們不需要一場新冷戰?

2023-03-03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上海反恐研究中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03 at 12.06.33.jpeg

今年2月以來,美國國內圍繞所謂「中國間諜氣球」問題的炒作和鼓噪幾近瘋狂,令人匪夷所思。繼特朗普政府將中國認定為「戰略競爭對手」後,拜登政府更加強調與中國之間的「大國競爭」,一些鷹派勢力則更是鼓吹「借鑒冷戰做法」遏制中國的崛起。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多次表示美國無意尋求對華「新冷戰」,但其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對華政策卻愈來愈具有冷戰色彩。這一切未免讓人擔心我們是否正在悄無聲息地滑入一場新冷戰。

筆者認為,無論從那個角度而言,人類都不需要一場新冷戰。

第一,冷戰歷史早已證明,冷戰並不意味着沒有戰爭,因為冷戰之中有熱戰。無論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冷戰對抗,還是發生在冷戰期間血肉相搏的熱戰,人類社會都已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以美國為例,根據《今日美國》報道,在上世紀50年代的韓戰中,美軍死亡人數高達36574人,花費約3898.1億美元。在長達17年的越南戰爭中,美軍陣亡人數更是高達58220人,花費約8436.3億美元。這些打着「自由」名義的殘酷戰爭成了一代人的可怕夢魘。雖然美蘇在冷戰期間並未發生直接對抗,但雙方都不遺餘力地支持世界各地的代理人戰爭。而且,雙方還分別製造了數萬枚核武器,足以使人類生存的地球毀滅數十次。所謂「基於相互確保摧毀」的核威懾平衡不過是以整個人類作為人質的大國對抗,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更是把人類推到了核戰爭與毀滅的邊緣。因此,別有用心地美化冷戰,無視當年冷戰的慘痛代價和後果,不僅是危險的,更是對歷史的誤讀和對大眾的誤導。

第二,有關美國和西方贏得冷戰的敘述,只不過是自我標榜和自我美化的結果,不能成為一場新冷戰的歷史鏡鑒或邏輯起點。長期以來,儘管歷史學家們對蘇聯解體的原因爭論不休,但誰都無法否認,蘇聯社會經濟在長期畸形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內部問題積重難返,加之一系列決策失誤,最終導致了這一龐大帝國的自我解體。比如,蘇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於強調重工業,造成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蘇聯國內政治改革同樣舉步維艱,作為執政黨的蘇共失去了自我革新能力,高層腐化墮落、嚴重脫離群眾,尤其是到後期,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之間的爭權奪利更是加速了蘇聯的瓦解。在對外政策方面,蘇聯後期變得日益窮兵黷武,大國沙文主義盛行,不僅大張旗鼓地與美國開展軍備競賽,還草率發動阿富汗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壓垮蘇聯帝國的巨大包袱。

顯然,以上這些並非美國冷戰政策帶來的後果,而更多是蘇聯自身發展和決策中的問題。烏克蘭裔美國歷史學家沙希利·浦洛基在《大國的崩潰》一書中指出,在蘇聯行將解體之前,布殊總統一直努力「反對蘇聯解體」。直到戈爾巴喬夫辭職後,美國政客們為了「摘桃子」,才開始將其宣布為美國對蘇政策的勝利。顯然,西方通過其冷戰戰略而贏得冷戰勝利的敘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同樣,鼓吹美國將會重新贏得冷戰的說辭也未免自欺欺人。

第三,以「新冷戰」方式與中國開展「大國競爭」的做法無異於刻舟求劍。首先,中國的發展模式完全不同於蘇聯,它是一種開放的、有活力的經濟增長。中國通過開放性市場經濟與互利合作激發了巨大的增長活力,不僅獲得了全球大多數國家的認同,而且與之建立了深厚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過去40年,中國共產黨也展現了巨大的開放性、靈活性以及驚人的自我創新能力。其次,中美關係不同於當年互相隔離的美蘇關係。截至2019年,中美雙向投資累計接近2500億美元,2022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額更是達到6906億美元。這些合作都是當年美蘇兩國在東西方鐵幕之下難以想像的。新冠疫情爆發之前,2018年中美兩國人員往來515萬人次,在美各類留學生42.5萬人,中國是美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最後,中國在外交上並未自我定位為「反美」國家。除了長期堅持對台灣回歸的訴求外,中國一直奉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外交,小心翼翼地避免捲入任何軍事衝突或代理人戰爭。對華新冷戰不僅會讓美國企業錯失中國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機遇,更會迫使中國做出更多現實主義的反應,為美國製造一個不必要的對手。

第四,隨着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高速發展,當年美蘇冷戰時期的國際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首先,在新媒體與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條件下,西方國家在冷戰期間為了意識形態對抗所構建的信息鐵幕已然失效。無論西方媒體如何對中國進行歪曲和詆毀,都無法抹殺近年來中國的巨大發展成就。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市場改革、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等非殖民化發展路徑獲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天然的國際吸引力和道義正當性,西方媒體對中國發展成就的詆毀很可能傷及自身,削弱其在發展中世界的感召力。其次,由於過去40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已形成相互依賴,愈來愈多的國家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甚至連美國自身也無法真正與中國經濟「脫鈎」。最後,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着一系列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核擴散、網絡安全、跨國犯罪等。在這個日益狹小的地球村中,離開了有效的國際合作,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無法單獨應對這些全球性挑戰。

鼓吹「新冷戰」者不僅對歷史無知,而且缺乏對未來的想像力。在面對中國崛起這一超出西方歷史經驗的現象時,它們表現出了空前的認知偏見和戰略貧困。無論「新冷戰」還是「舊冷戰」,其本質仍是世界大國之間的對抗。這樣的對抗往往不會在短期內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些領域。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核時代和智能武器的時代,誰又能保證這樣的對抗不會升級失控並導致人類的徹底毀滅呢?簡言之,為了人類的福祉和明天,我們不需要一場新的冷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