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國宣示進入 對美「打會還手罵會還口」時代
中美正進入地緣政治、外交、軍事、科技上全面對抗的時代,中國進入中東,今年兩會所透露的信息,只是開始。
作為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年度政治大會,全國兩會(人會與政協年會)往往都聚焦國內議題。尤其中共去年剛舉行高層換班,加上中國剛走出疫情的時空背景,2023年兩會的主題更應該聚焦於政府人事更替與振興經濟。然而,當前籠罩國際政壇的中美關係議題,卻是中外都不敢忽視的話題。
中共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入第三任期後,會如何處理對美關係?影響本世紀歷史的這兩個大國關係是否會脫軌?
即將結束的本年中國兩會,發出的信號十分清晰——如同美國直指中國是國際秩序最嚴峻的長期挑戰,中國也不甘示弱公開指美國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中美關係進一步探底,中國顯然已對改善中美關係不抱多少期盼,並且基於對中美關係前景的悲觀預期,在進行多項戰略、外交、科技等準備。這次中國全國兩會,充滿了「防圍堵」「抗打壓」的信號。
習近平3月6日參加全國政協聯組會時,罕見地點名批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過去,中國國家領導人從未在兩會上如此明確地點名批評美國,這番話當下語驚四座。
四天後,更震撼全球的變化登場——經中國斡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這兩個宿敵決定復交,中東地緣政治出現重大突破。
沙特和伊朗的代表,3月10日在北京結束了為期五天的會談,宣布同意在兩個月內恢復外交關係,重新開放大使館和外交代表處。在兩國政府代表握手的合影中,中國前外長、中共政治局委員王毅赫然站在中間位置,彰顯中國「和事佬」的色彩,也力圖塑造中國與美國不同的形象。
沙伊中發出的三國聯合聲明,開篇就提到會談是在習近平的倡議與支持下舉行。3月10日這一天,習近平正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宣誓就職國家主席第三任期。
沙特與伊朗的敵對關係被形容為中東版的「冷戰」,雙方處在軍事衝突的邊緣,通過各自的代理勢力在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也門對抗。沙伊在斷交七年後復交,將降低該地區緊張與風險,受到地區國家正面評價。但對美國而言,這卻意味國際地緣政治競爭上的多重打擊。
半島電視台刊文分析,這表明美國在中東的作用正在減弱;除了對中東地緣政治格局造成重大衝擊外,中國如今也可以在遠離其影響範圍的問題上發揮作用。
事實上,沙伊和解是美國退出中東的過程中逐漸積累的戰略趨勢。儘管美國總統拜登曾強調不會在中東留下「真空」給中國、俄羅斯或伊朗,但在美國全力遏制中俄時,在全球戰略中難免顧此失彼。拜登去年7月訪問沙特時受到冷遇,就與習近平同年12月訪沙時受到高規格禮遇,形成反差。
從中國的角度分析,雖然中國聲稱反對在中東搞地緣政治競爭,強調它在中東沒有私利也無意填補任何「真空」。但客觀而言,中國在中東地區發揮影響力,就是對美國以印太戰略施壓中國的「反反制」,也是對美國利用台灣作為反制大陸棋子的「反反制」,中國早幾年已為此在中東、南太平洋進行布局。
在兩會公布的中央財政預算中,中國外交預算大幅增加了12.2%,預示了中國在外交上還會更進取,既要彌補疫情期間失去的時機,還要擴大影響力,尤其是和美國及其盟友以外的世界廣交朋友,以「反圍堵」。
兩會的另一個重點是中共和國家機構的改革。中國國務院說明,「面對國際科技競爭和外部遏制打壓的嚴峻形勢」,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強中共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其辦事機構職責由重組後的科技部整體承擔。
在科技、金融、安全等關鍵領域,中國都可能採取上述模式,凝聚全國力量以對抗打壓。
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一步,與2月初的氣球事件有一定關係,但更與美國近年不斷出台遏制中國的法案,收緊對華科技出口限制,介入台海問題有關。中國一面為此進行戰略準備,同時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由此而形成的治理方式如果成功,將更為深刻地影響國際關係格局、衝擊中美關係。
中國新任外長秦剛3月7日在兩會記者會上說,美國要中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辦不到」,其實是宣示了中國將來「打會還手、罵會還口」,要美國為中美關係可能脫軌翻車承擔責任。中美正進入地緣政治、外交、軍事、科技上全面對抗的時代,中國進入中東,今年兩會所透露的信息,只是開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