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千山:大舉對外招生 盡展香港優勢

2023-04-03
沙千山
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3-31 at 10.46.07 (1).jpeg

香港教育界喜以「強弱機危」看發展,藉以檢視學校、機構以至行業處境和未來,進而尋求突破。業界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者危機,自是學生人數跌跌不休,而且看來一籌莫展。

教育局數據顯示,適齡小一學童將由今年不足六萬減至六年後的五萬,而適齡中一學生則由七萬餘減至六萬左右。當局的對策是逐步有序調節學校數目,美其名曰「軟着陸」,根本就是新一輪的縮班殺校。但這是唯一的辦法嗎,難道學生減少就如旅行團團員不夠,就只有併枱減灶,別無他途?

學生減少,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出現,問題不斷惡化,教育局在二00四年開始手起刀落,以辦學質素欠佳為由,厲行整合小學,尤其是新界村校,半日制的上下午校勒令合併,人數少的限期停辦,歷年累計逾百間小學結束,十居其九是村校,也有一大批市區小學結束,以至於出現幾十間空置校舍而歷十多年不知作何用途,任由雜草叢生甚至淪為罪案窩點。中學殺校潮雖然不及小學那麼凶猛,但二十來年也是一二十間結束,包括合併、停辦等。

期間,作為勞動補償,當局推出幾輪俗稱肥雞餐的提早退休計劃,利誘以千計中小學教師包括校長告別教學生涯,拿着按年資補償的款項,或退休或另謀出路。於是,逾百間學校,特別是村校就這樣湮沒,官方沒有為這批曾經作育人才的學校作過記述,唯一可能是官校在整合之際有丁點資料,片言隻語的描述。回歸後停辦的學校,絕大部分是津校和官校,他們的故事、教學工作者和校友的記憶,只能靠一些有心人合寫紀念特刊、組織口述歷史來呈現。

殊不知,自一九七八年實施的九年免費教育後,相當程度上就倚重於這些公營學校的付出。基本上實現教育的公平,包括學生入學機會和階級流動。政府也不斷提升教育普及率,義務教育由九年遞增至十二年,以至力爭涵蓋學前教育,而變為十五年。

相應地,私立學校所佔份額在縮減,已由五六十年代的主力,漸變成近年的支流。當然,一九九零年代的直資資助學校是另一故事,由最初的十餘間擴展至現在的七十餘間,驟增的六十間直資學校是千禧教改追求辦學多元化的政策和社會氣氛下出現,它們普遍以收取中產家庭子弟為主,並且以英語授課、國際交流(主要是遊學和才藝等特色培訓)等作招徠。

shutterstock_116494504 (2).jpg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對人才的投資,不應只看短期收益,這是明智者的高見,也是重視人才素質的應有思維,香港教育向有國際稱譽,這從連串國際比試,包括PISA、TIMSS以至於國際數學、物理奧林匹克等競賽可見一斑,當近十年已給上海等內地城市超越,但香港教育質素仍在東亞佔有明顯優勢,其兼融中西的特色,仍是「一國兩制」下備受稱道的優點之一。獲取佳績的學生,相當多來自公營學校,既有傳統名校,也有新冒起的地區學校,其中不乏草根子弟。

難以理解的是,當局無疑投放了龐大資源於教育,近兩年都超過一千億港元,教育經費更比九七回歸當年勁升逾一倍。公共資源當然要善用,但就因為學生銳減以至辦學質素差強人意,就索性以停辦使之了斷?

教育講求承傳,人才需要栽培,十幾年小學殺校令學界寒心,使當局在中學整合採取比較溫和措施,但現時睇餸食飯的思維,恐怕接下來又有上百間小學和幾十間中學要結束了。一間學校結束,涉及幾百學生,也影響幾十以至上百教師和職員的出路,這些是珍貴的人力和社會資源,一聲學校關門,就要他們如酒樓或機構清盤下被遣散的員工自生自滅,這是真的重視教育嗎?就算政府又拿出數億元作肥雞餐,難道這又不是珍貴的公帑?

shutterstock_2174134229.jpg

殺一校或者影響不大,一百幾十校的結束,那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必得三思而行。

再者,難道香港就不能發揮作為特別行政區應有角色,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其身處亞洲最中心的地理特色,英語教學、聯通世界等教育優勢,在大專院校積極擴招外來學生之際,把收生對象延展至高中生以至初中生,由直資學校開始廣招外來學生,並逐步開放公營學校收取外來生的既有規限,配合政府向世界搶人才的政策,長遠也容許招攬來港人才的子女,也可入讀本地各類(公、私營)幼稚園。

與其汲汲於政府投放教育資源已經足夠多而借學生銳減而閂水喉,教育界和教育局實應打破慣性思維,放眼世界,切切實實以「強弱機危」的思維去看香港看周邊,擺脫但求免殺校的有限選擇中,以面向藍海勇敢迎挑戰的膽識,積極招收海內外各學段學生,協力營建國際教育樞紐,再寫香江的教育新傳奇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