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綺萍:高才通申請反應熱烈,能否填補離港勞動人數?
政府早前公布高才通實施了只三個月,就有逾二萬宗申請,大概六成獲批,若有一萬二千宗。如果以這個數字推算,即一個月批出四千多宗,一年下來就可以超過五萬了。
看見申請這麼踴躍,初步比之前放心了不少。因為政府去年底提出「搶人才」時說目標每年輸入外來人才三萬五千人,三年就共輸入十萬五千人。當時立即想到輸入人數就算能達標,都不足以彌補在2020年第二季至2022年第二季離開了香港的十四萬勞動人口。更何況2022第二季到今日,應該仍然有些香港人才離港,要填補的數字一定超過十四萬。其時不知道政府是否沒有足夠信心去把這個十四萬定為三年的輸入目標,因而說餘下的三萬五千以每年的新畢業去填補就應該足夠。
以香港的勞動人口趨勢,我們在2018年已經到了頂點回落,事關六十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會陸續踏入退休年齡。因此,在近年出生率偏低之下,用每年新畢業生去填補退休的人數也應不夠,更遑論可以拿來去填相差的數目了。
好了,現在反應熱烈,而且78%大比例上是百強大學(即B和C類)的申請者,應該可以補充我們流失了的年青人才。而且當局說正在檢視除了百強大學,國內外其他高級學府的名單,意在增加可以考慮人才的網絡,應有助於再推高申請的名額。
但是,我們同時也應看重年薪超過二百五十萬(即A類)的真正高端人才。因為他們不論是就業抑或創業,都可以帶動少則五到十個員工的職位,多則隨時五十到一百個或以上。以前一次政府解說的數字,這類人士的獲批率只有42.9%,比B類的61.2%和C類的74.9%都要低不少;當局實在應該好好審視一下其中原因,以免浪費了相關人才的資源。
總結來說現階段看來數量是令人鼓舞的,而跟着我們就要看計劃的質量如何,能否真正補充香港實質的勞動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