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及早應對人力短缺 避免拖垮經濟發展
近日政府公佈「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結果,報告指出基於人口高齡化,以及生育率偏低,本地勞動人口於2027年出現求過於供,欠缺近17萬人,人數是近3次推算中最高,政府需正視問題嚴重性,未雨綢繆做好人力規劃工作,避免人力問題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沙石」。
優化現行輸入勞工政策
香港失業率長期維持於2.8%低水平,近乎全民就業,不少行業僱主都反映「請人」難,當中安老服務業、飲食業、交通物流業,以及零售業最為嚴峻,政府推行措施釋放婦女和年長人士的勞動力,當中包括改善幼兒服務,以及推出更多鼓勵中高齡就業措施,但成效仍有待觀察。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和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近日不約而同表示會認真考慮輸入外勞,可見政府認為擴大輸入外勞,是應對未來人力問題的一個可行方案。
現時補充勞工計劃沒有訂定輸入勞工配額,申請按個別情況批核,當遇上批核成功率偏低時,成效便大打折扣。根據勞福局數據,2014年至2018年期間,政府共收到26 343個申請,當中批出15 394個申請,成功申請率有58.44%,但有行業的成功申請率遠低於平均水平,當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於5年間的成功申請率低至7.21%,而運輸、倉庫及通訊業的成功申請率亦只有29.7%,而且售貨員、侍應生及駕駛員等職位通常排除於計劃之外,政府需研究如何優化機制,否則未能應對未來人力問題。
勞工界多年來都反對擴大輸入勞工,預計政府未來推行輸入勞工措施會有巨大阻力,政府可與勞資雙方協商一個客觀機制,例如可引用統計處數字,為行業空缺率設定一條警戒線,當某行業的空缺率高於警戒線,就需優先處理其輸入勞工申請,同時訂立輸入勞工配額,確保輸入足夠勞工應對短缺問題,而設定客觀機制有助減低反對阻力。
不時有人指控企業申請輸入勞工為壓低成本,但熟悉計劃條款便知道根本不可能,反而會增加人力成本,計劃規定僱主所提供的薪金不能低於相類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同時需提供符合標準的住宿,以及需繳款用作培訓本地工人。我相信於人手充足的情況下,企業會選擇聘請本地工人。
正視研究院學歷人才過剩問題
此外,推算結果點出研究院學歷人才有過剩問題。若將人力資源供求按教育程度劃分,各個教育程度的人力於2027年都會短缺,唯獨研究院學歷的勞動人口過剩,預計有16 300人,從立法會文件可見,政府並無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反而指出不少具備碩士、博士學歷人士獲聘任可供學士程度擔任的職位,因而將學士程度的短缺人力與研究院程度的過剩人力合併分析,但有關說法某程度「合理化」學歷向下流現象。
政府近年為鼓勵更多本地人報讀研究院研究課程,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相信政府不願看見研究生一畢業便失業,或「下流」到學士程度的工作,政府應透過健全的產業政策,創造足夠職位讓碩士、博士人才學而致用。
推算指出2022年的勞動人口由高峰的368萬,持續滑落至2066年的313萬,加上勞動人口老化,人力短缺問題不斷惡化,而擴大輸入勞工是「苦口良藥」,服藥後必定藥到病除。同時,讓研究院學歷人士發揮所長,更能配合香港轉型為知識型和高增值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