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爐:警惕用工荒影響香港經濟復甦
江西省政協委員 江西省旅港同鄉會會長 陳成爐
當下正值香港學校的畢業季,是企業招聘的高峰。但商界朋友聚在一起,往往離不開一個沉重話題,那就是用工荒,招人難。雖然立法會4月通過議案,要求加快輸入外勞,補充香港勞動力。但事隔月餘,還沒見有效辦法。經濟復甦時不我待,業界心急如焚,他們對用工荒可能影響經濟復甦深表憂慮。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表示,香港經濟復甦仍在初始階段,須全力加固本地復甦動力。他最近更是強調,撐住本地消費,是今年上半年穩住經濟大局的主要策略之一。但用工荒正危及各行各業復甦。首當其中的正是服務、運輸、建造業。而且,香港缺乏的已經不僅僅是高端人才,一些企業連中層人士都招不齊,而基層勞工的短缺,也是企業的普遍現象。
勞動力短缺正成為香港面臨的重大經濟問題。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本港勞動人口由2019年前約400萬人,下跌至最近的377萬人,少了23萬人,僅去年第四季就減少勞動力10萬。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整體人力不足會對市民活動、所接受的服務造成影響,也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他承諾當局會認真處理勞工短缺的情況。
不可否認,處理勞動力短缺必須平衡多方面利益,特別是引入外勞會引起部分群體擔憂。但香港2-4月失業率為3.0%,幾近全民就業。雖然就業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但更不能忽視的是,香港總體就業人數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隨着人口老化持續,以及超低的出生率(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報告稱,香港生育率全球最低),在可預見的未來,單單依靠香港本地人口來增加就業人數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對於引入外勞,需要實事求是進行研究評估,不可再如鴕鳥般把頭埋在沙堆「視而不見」。其實,如果處理得當,引入外勞不僅可以改善香港勞動力結構,令經濟活躍,也有助於香港就業人口素質提升,整體競爭力增強。
為此,特區政府首先需要加緊對用工荒及人力資源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摸底排查,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加快決策,多管齊下應對勞工短缺問題。
在保障本地勞工權益上,當然要以本地就業人口優先錄取為基本原則。為此,政府需與企業、學校及社會組織合作,加強培訓本地勞工。從勞動人口質量入手,既立足於此次用工荒,也着眼於長遠,提升本地僱員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其次,支持企業在引入外勞前,優先招收60多歲身體健康人士參與非危險性工作,如零售、酒店、餐飲服務、物業管理以及公司文員等,政府給這些企業或個人予以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優惠。
與此同時,要利用現代科技的成果解決就業人口短缺。今天,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類擔負更多的勞動任務,不僅在智力上,在體力上也可以勝任愈來愈多的工作,特別是重覆性工種。比如機器人建屋。此外,專業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金融、倉儲/物流、客服/餐飲等各個行業場景中都有廣闊的運用前景。雖然這還不是即時之事,但政府和企業需要廣開思路,未雨綢繆。
在引進外勞方面,需要與業界進一步咨詢商討,出台明晰政策。政策既要着眼於當前的勞工荒,更要考慮長遠發展,包括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等大型建設工程對勞工的需求。政策需視輕重緩急,優先解燃眉之急,引進迫切行業所需勞工。
在保障本地人口就業基礎上引進外勞,並不是「洪水猛獸」。關鍵是做好各種配套,以及必要的限制措施以及加強監督。這方面新加坡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借鑒。新加坡的外來勞工比例,位於全球前列。據悉外來務工者佔新加坡整體工作人口的約四成,建造業的外勞甚且佔行業的五分之四。每日大約50萬民衆往返新馬兩地工作生活,成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新山市的一道風景。正是因為新加坡有完整政策平衡本地就業與引入勞工,並能適時微調,令新加坡能維持較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保持亞太地區的競爭力。
當然,一些團體及個人的擔憂不無道理,需要化解。除了擔心影響本地人口就業外,不少人擔心外來勞工的素質、居住問題等,擔心會不會影響本地市民正常生活。的確,引入外勞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周密思考。不過,相比新加坡,香港安置外勞(特別是內地勞工)有更多優勢。政府要考慮,引入外勞的企業更要負起責任來。大灣區一體化將成為趨勢,外勞香港工作,大灣區居住並非不可行。深圳北部、東部以及鄰近的東莞惠州,交通比較方便,勞工居住成本相對低。至於有人擔心勞工每日過關導致關口擁堵,相信兩地海關有辦法解決。
相比而言,對於勞工的選拔培訓及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對此內地政府部門有優勢。將此托付輸出勞工的內地地方政府(而不是中介),以及輸入勞工的香港企業,實行責任制,特區駐當地(該區域)辦事處加強監督。這樣從小範圍開始積累經驗,繼而推廣,令外勞與香港市民一道,和諧共建美好香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