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星:深圳園區建設對香港的機遇與挑戰
國務院印發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通知。《規劃》指明時間跨度近期到2025年,展望到2035年;也表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簡稱「合作區」)建設,從2017年7月1日明確要共同開發開始,到目前算是正式吹響了進入實際操作的「集結號」。粗讀國務院發佈的文件,發現《規劃》雖只是針對深圳園區,實際上涉及到香港的內容不少。對香港而言,其中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既有好處又有壓力。
主客觀因素促合作區建設提速
來往深港兩地,只要經過福田或皇崗口岸,你就會看到深圳河南岸有一片長滿青草的土地,似乎未被工業化、商業化及城鎮化所侵擾,特別耀眼;在深圳與香港這兩座蜚聲中外的城市中間,居然被這麽一大片「處女地」隔開,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可以說,這在世界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這也證明,香港回歸之前與深圳經濟關係就十分緊密、人員往來就極其頻繁;反而到了回歸26年之後,港深兩地還這麽「隔閡」。箇中原委比較複雜,簡單地說,深圳特區設立43年以來,歷經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到2010年開始的「產業升級」之後,如今深圳儼然已成為國家乃至國際的高科技產業重鎮。與此同時,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深圳可供開發的空間已捉襟見肘、土地也已利用殆盡。生產要素的局限將構成下一步持續發展的瓶頸。於是,靠近香港的合作區建設經過多年的醞釀、準備、部署,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然而,合作區內深圳園區的開發,離不開另一方---香港園區的配合與協同。自回歸以來,香港社會圍繞政治議題爭拗不斷,反對派意圖藉「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空間,謀取管治權。故此,也導致香港的長遠發展缺乏前瞻性規劃,與內地關係也「若即若離、不即不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自然備受冷落。自上一屆特區政府描繪「北部都會區」藍圖之後,本屆政府立志向前推進;加上國家賦予香港創建「國際創科中心」的使命,河套合作區作為實現目標的平台之一而被納入到特首的施政報告之中。
同時,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方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實行一系列封鎖政策,迫使國家更加重視高新科技的「自力更生」。深港高新科技合作的提速,客觀上也是拜華盛頓政府所賜。
深圳園區建設可帶動香港園區發展
深圳園區建設可促進與帶動香港園區發展。根據《規劃》要求,一是深圳園區主動加強與香港園區的規劃銜接,協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運營管理,強化「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統籌開發利用。圍繞香港園區關注的重點領域和重點事項,在深圳園區建設一批功能相互支撐、領域關聯緊密的重大協同項目,加強生產、生活、生態相關配套設施的無縫對接和高效協作。二是結合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計劃,一併研究處理合作區跨境專用口岸的連接安排,與香港方面的口岸設施和管理制度做好銜接。三是先期採取「一線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關模式。待後期條件成熟後,與香港一道探索在深圳園區海關監管區域內實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四是在深港雙方組建香港園區聯合專責小組的基礎上,深化深港雙方合作區建設發展協調機制,建立定期會晤制度和專題會商制度,統籌合作區政策制定、合作開發等重大事項。
深圳園區建設 香港可發揮作用
深圳園區的建設,香港起碼可在如下方面起到支持、協助及配合的工作。《規劃》指出,一,深圳協同香港推動國際科技創新,協同香港引進國際頂尖研髮型企業,設立聯合研發中心,推動深港及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躍升。二,試點在深圳園區設立香港電信運營企業資料災備中心等,建立互聯網接入服務商准入資質背景審核、接入用戶實名登記和管理機制。三,研究允許在深圳園區海關監管區域內註冊的港資企業協議選擇適用香港法律解決合同糾紛以及協議選擇香港為仲裁地。四,支持內地和香港創投資本共同設立創投基金,打造面向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創投基金集聚地,發揮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優勢,探索組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跨境雙幣早期母基金和系列專業子基金,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企業。
深圳園區建設對香港的挑戰
這部分主要反映在所得稅優惠與「搶人才」上。稅收方面,《規劃》說,對特定封閉區域內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並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按程式制定優惠產業目錄。
人才方面,《規劃》強調,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為外籍人才(包括外籍香港居民人才)申請簽證、居留證件提供便利。全面放開對港澳台及外籍人士擔任企業機構董事、監事、高管及負責人等職位的限制。二,探索建立專案與資本對接平台,引入國內外創業投資企業參與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科學配置高端人才生活空間,完善服務標準體系,創新園區治理模式,提升對國際科研人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四,落實好粵港澳大灣區符合條件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對在深圳園區工作的香港居民,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香港稅負的部分予以免徵。可見,深圳園區不僅要「搶」國際人才,還要「搶」香港及周邊的澳門、台灣的人才。
眾所周知,李家超政府上台後即喊出「搶人才」的口號,並制定一系列吸引人才來港工作的優惠政策,打破常規,大有向世界展示「廣納天下英才」的胸襟。結果,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輸入人才計劃接獲10萬宗申請,當局已成功批出6萬多宗,只是這些個案多以中國內地人才為主。從《規劃》的指示瞭解到,深圳園區吸納人才主要面向國際,這點與香港向外吸收人才無疑構成競爭關係。看來,香港在鼓勵人才來港方面,需要比對深圳的優劣勢,以便揚長避短,增添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