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諸:用數字說話 談香港與大陸的發展速度

2017-03-07
李劍諸
資深傳媒人
 
AAA

WhatsApp Image 2017-03-07 at 15.05.16.jpg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兩會上,對港區代表們談到再過兩三年香港將被深圳超越時,罕有地發出連珠炮似的問句,“你作何感想啊?你還不急啊?你還不把經濟放在首位,你還整天去搞政治,你不把自己玩死了嗎?搞這些街頭政治能當飯吃嗎?能解決民生問題嗎?”言辭懇懇,國家領導人對香港的前景焦慮,躍然紙上。

對普羅大眾來說,經濟數據很枯燥,但用數據說話,也許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中國人有句話,“事實勝於雄辯”。

1949年中共建政之初,全國GDP是189億美元,人均35美元,當時的印度GDP人均55美元,用毛澤東的話說,是“一窮二白”(翻譯成英文叫Dirt-poor較傳神)。建國之後歷經多次大規模政治運動,把國民經濟窮折騰到崩潰邊緣。到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雙位數增長。到201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逾十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當年經濟總量的60%,是日本的2.5倍,是印度的5倍,是俄羅斯的10倍。

2013年到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佔百分之三十以上,亦即全球每年經濟增量,其中有百分之三十源自中國。換句話說,中國這些年來對世界增長的貢獻,世界第一。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導,就資產規模而言,中國的銀行體系已超越歐元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體系。據該報的統計,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早在2011年就已超過歐盟,但中國銀行體系直到2016年底才超越後者。截至去年底,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達到了33萬億美元,而歐元區為31萬億美元,美國為16萬億美元,日本為7萬億美元。

港大經濟學教授張五常說過,“貧困之邦能殺出重圍的雖然不只一個中國,但說中國先拔頭籌卻無可置疑,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之高是人類歷史僅見”。用“追星趕月”來形容中國速度,可謂貼切。其每年興建高速公路的長度,足以橫跨美國兩次,而難度更高的高鐵,十年之間建造了23000公里,達地球的百分之六十。

曾經的“東方之珠”香港,是公認的世界級的經濟奇觀。我們以前經常津津樂道,香港曾在不到半個世紀,走完了西方國家大約要一個半或兩個世紀才能走完的路。但如果說香港是一個經濟奇蹟,深圳則是奇蹟中的奇蹟。這個與香港接壤的唯一的大陸城市,跟香港一樣,起點也是一個荒蕪的小漁村。其經濟總量能夠在不到四十年之內就迅速趕上開埠超過一個半世紀的香港。回顧過去30多年來的“雙城記”,深速是港速的五倍。如果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有GDP統計算起,香港在50年間的平均增速大約6.4%。所以即使扣除深圳八十年代幾乎從零起步、基數極低的因素,最近二十年步入正常增長期的深圳速度是18.8%,也比香港經濟高速起飛時期的年均8.9% 快一倍以上。

從全國範圍來看,從1979年中國改革以來,深圳GDP年均增長率高達25.3%,是全國平均增速的2.6倍。也就是說,令世界稱羨的“中國速度”僅僅是平均了各省市的勻速,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才是中國速度的領跑者。張五常教授說深圳“非常誇張地重複了百多年前美國西岸因為尋金熱而帶起了舊金山的故事”,在筆者看來,不是“重複”,而是“超越”。

彈丸之地的香港,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總量佔內地的四分之一,所以香港人很有優越感,也的確有自豪的本錢。然而由於大陸一線城市的風雨兼程,實力對比已悄然發生根本性變化。

深圳和香港的實力比照,不僅僅體現在量變,也有質變。舉例說,商貿、金融、地產、服務等產業,在香港經濟結構的主導程度極高,佔GDP的比例高達90%。但深圳早已告別“三來一補”的汗水式增長,青壯工人五美元一天的日子已經一起不復返。其產業結構正在完成升級換代,姑且不論華為、騰訊、大疆等本土企業在國際商業舞台上的叱吒風雲,在深圳從事科技創新的企業就有8000家。如果有人說深圳有一天趕超加州矽谷,沒人會認為是狂言或神話。深圳在科創產業方面表現是內地的一個縮影,有報導說中國每年在國際上的發明專利註冊數量冠絕地球。

比照香港與大陸各城市實力的此消彼長,港人應該深刻意識到,如果繼續在政治泥濘的中纏鬥,香港肯定沒有希望。說具體一點,能否選出一個有能力有擔當,為我們勾畫經濟發展願景的特首,對未來五年香港的走勢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
  • 林鄭月娥不滿香港經濟增長慢、產業轉型慢,想去新加坡學習。但人口結構是經濟基礎的基礎,沒有人才,或者人口結構失去活力,暮氣沉沉,再好的政策也無執行之人,偏偏這是香港永遠學不來新加坡的地方。

    吳桐山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