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諸:團結香港無問題,如何團結費思量

2017-03-20
李劍諸
資深傳媒人
 
AAA

elect1.jpg
三名候選人出席選委論壇。(大公報)

選戰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昨晚上演的本屆行政長官選舉論壇,是迄今最大型、耗時最長、亦是三強最後一場同台交鋒。

因為論壇是由建制派及泛民派選委聯合舉辦,各候選人在逾三十個政治經濟民生議題上各自表述,各有主張,各有各精彩。若說三人有毫無爭議的共同之處,就是皆以「團結香港」為己任,覺得自己是最能撫平撕裂、團結社會的特首人選。

如此可見,香港是否需要加強團結不是問題,但如何團結卻是很大的問題。在昨晚的選戰擂台上,胡官引用《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來說明香港社會分化的嚴重性。林鄭開場白即告“團結香港刻不容緩,I'm ready”。曾俊華亦表示,“最重要的不是口才、記性,不是好打得,而是團結社會”。遺憾的是,三位候選人針對如何團結沒有一個能夠提出具體的、令人信服的舉措。他們停留在選舉語言層面的膚淺看法,不足以引發社會的深入討論和積極迴響。團結香港,充其量是一個願景。

團結之於一國一城的重要性無需贅述,強大如美國亦不敢怠慢這個問題。特朗普在美國有史以來爭議最激的大選中獲勝,即呼籲當務之急就是團結國家修補裂痕。

記得梁振英在2012年甫勝選,就宣稱從此「沒有唐營、梁營,只有香港營」,但經佔中一役,撕裂更甚。李澤楷日前表示,社會撕裂及分歧比想像中嚴重,「不相信這三位候選人中哪一位上場即刻社會無撕裂」。

曾俊華的競選口號是“信任、團結、希望”,但在上一次辯論中的主場環節,率先提出“熄咪”林鄭,然後在給她戴上“撕裂2.0”桂冠,看不出他有引領香港邁向團結的雅量和能量。況且,公民黨此前開會討論全票投給曾俊華,梁家傑給出的理由就是他“最能團結香港人,對抗欽點”。泛民陣營擺明車馬對抗,北京別無選擇,只能“企硬”,這可能是“撕裂1.0”的肇始、“撕裂2.0”的誘因。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本次特首選戰還沒開始就流行ABC政治疫情(Anyone But CY)。但本月初,被認為“最乞人憎”的梁振英,以98.33%高票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內地媒體評價CY“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挽狂瀾於既倒,置榮辱於度外”。陸港兩地對同一議題的巨大反差形同笑話。

林鄭雖然沒有曾俊華唯一“跨政治光譜支持”的光環,但向泛民“Reach out”的拳拳誠意,無庸置疑。她多次表示要爭取不同政見人士的支持,昨晚的結束語更表明“今日的林鄭依然是昔日的林鄭”,惟經過選戰的洗禮,會更加謙卑,更加堅持。

同行,是林鄭主打的關鍵詞。在她的政綱裡,We Connect有多重的含義,包括團結、溝通,也包括We care, we act ,we listen。筆者更傾向於相信,三個候選人當中,林太最有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最具執行力,或者像她本人所說“議而有決,決而有行”。但如果她能在投票日前最後一週,在“團結香港”的議題上,做好比選舉語言更紮實的功課,則更易被跨政治光譜的選委們接受。

應該明察的是,香港不團結,政治紛爭絕非唯一肇因。正如林鄭指出,撕裂與民生亦密切相關,比如貧富懸殊,年青人缺乏上流機會等等。到底越多民主越少撕裂?還是愈多民主民粹愈烈?參看今日美國和歐洲的民情,不能說找到答案,至少可以發人深省。

 

(行政長官候選人還有胡國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