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對民調耿耿於懷的領袖 是虛弱的領袖
李光耀與克林頓對民調有不同看法。(新華社資料圖片)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我從來沒有因為民意調查或民望評分而過分憂慮或耿耿於懷;我認為一個這樣的領袖是虛弱的領袖。如果你關注自己的民望高低,你就不是一個領袖;你是迎風擺柳,看風駛舵。」民望是今屆特首選舉其中一個關鍵詞,有人說林鄭月娥以高票當選,但她的民望在一些民調中卻不是最高,這種情況將不利其施政,也不利香港的管治云云。然而,如果一個政治領袖只關心自己民望高低,只講民眾愛聽的話、只做社會無爭議的事,只用政治不沾鍋的人,又是否能夠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又是否真的符合社會利益?
沒有一個政治人物會不重視自己的民望,不希望得到市民的擁戴?但民調又真的能夠反映社會真實民意嗎?所謂選舉民調,其實不過是在選舉期間,不同民調機構就著一些特定問題所得到的數據總和而已。如果不帶有色眼鏡看待不同民調機構的結果,就會發現在這次特首選舉中,不同民調機構的調查其實都有不少差距,上屆特首選舉如是、今屆特首選舉如是。如果民調是科學的,為什麼不同機構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當然,這與不同機構的抽樣、問卷設定、加權等都有直接關係,但面對這麼多不同的民調結果,試問又如何反映到真實民意?
部分民調為求奪目數字 放棄精密分析
美國政治科學學者 Herbert Asher在《民意調查與大眾》 (Polling and the Public)一書中曾經指出,民調正不斷受到傳媒的「影響」,因為傳媒喜歡「即日鮮」,需要快速的新聞,但精密的民調需要大量時間分析數據。而且深入的民調鮮有非常清晰的結論,有時更模稜兩可,這當然不合傳媒的脾胃。所以,一些民調機構為了滿足傳媒需要,於是傾向只做一些簡單的預測式民調,例如支持或不支持;有多支持有多不支持,再加上一個支持度淨值,以製造吸引人眼球的數字,而代價放棄了精密的數據分析。
民調未必準確,而同時,民調亦未必一定代表民意。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Habermas)認為「民意」是由「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形成的「公共意見或輿論」,「公共意見並不是某種在統計學意義上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它並不是單個地被問、單個地回答的個人意見的總和。」這不是說政治人物不用再關注民望和民調,而是對於各種民調結果應有更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因為數字的變動而自亂陣腳,忘掉自己的初衷。
克林頓被批為求民望 不碰爭議政策
對於民調結果不應照單全收,除了因為民調未必準確之外,更涉及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政治領袖是要引導民意,還是被民意牽著鼻子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被稱為史上最重視民調的總統,只懂「看著民調做人」,卻被批評為「太過慣於短線思考,卻缺乏長遠願景和目光」。因為他任內一味的追逐民望,民調顯示政策得到人民支持的就做,社會有爭議的就不做,目的是不出現爭議,不影響民望,最終什麼也做不到。
如果林鄭是為了民望而生,她的施政很簡單,有爭議的政策、可能會引起反對的政策一項也不做,不要觸動任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柿子挑軟的捏,說大家喜歡聽的說話,她的民望還不會大幅上升嗎?但香港現在面對的深層次矛盾,有哪一項不會觸及既得利益者,有哪一項不會引發爭議,在連拓地建屋都會遭到政治狙擊的環境下,對民望過分憂慮或耿耿於懷,最終結果恐怕只會一事無成。
選委支持林鄭,不是因為她的選舉工程做得好、公關騷令人拍案叫絕,而是認為她能夠處理複雜的問題,有承擔、敢迎難而上,如果為了爭取所謂高民望,而迎風擺柳,看風駛舵,就算民望多高,都只會是一個虛弱、一事無成的領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