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創新教育由中史課改起

2017-04-25
 
AAA

his1.jpg
當局將就中史課改進行第二輪諮詢。(大公報資料圖片)

距離第二輪諮詢還有一個月,教育界已對中史課改內容更顯關注。筆者認同課改中多元化的目標,但認為中史課改宜更應大膽改革,以創新其制度和內容為先,試行一些新模式以活化一向給予學生沉悶形象的中史科。當中史科試行新制成功時,把其成功經驗逐步推廣至其他文科,並以此為基礎,準備改革高中中史科課程,從而吸引更多香港學生對祖國歷史和發展深感興趣,加強其對國家的歸屬感。 

一直以來,香港的中學中史課程以考試為主,被學生普遍視為背誦科目皆因考試時誰背得熟就高分,記憶力差但對中史有強烈興趣或對中史不敢興趣的學生只可說求合格便可,這種模式不能讓學生有效學習以至認識國家千年歷史和文化。眾所周知,今日的歷史教育大多數是在班房內看書本,教師除了教便是叫同學背誦,學習歷史不能靠背誦,是需要全方位思考、分拆和全面認識,因此課改除了多元化外,亦要探討如何改變考試主導模式和課堂單一學習模式。 

考試專研各佔半 走出課堂入博遊園 

筆者在寫此文前專門找了身邊在中學時期討厭學習中國歷史的朋友聊天,發現他們對中國有種好奇心,但何解對中史學習不感興趣?他們不是因學千年文化而憎,而是對現今考試主導模式為恨。考試主導或許適用算學,但對文科而言是一把雙刅劍,因為它可讓考生盡顯其知識而博取功名,但考完後對先前學的完全忘記,甚至在學習階段只學皮毛而不知其背後深層背景、過程、含義和哲理等。這種模式對應付眼前考試有用,但對將來卻一點用處也沒有,到了將來只會重犯歷史的錯誤,因為沒有深刻的印象和沒有學習及深刻領悟到先人留下來的智慧及教訓。故此,中史教育應進行根本性改革。 

教育局不應以各種理由,如干預學校內政或尊重教師自主權等而不聽各界就制度改革所提之良言。筆者主張每個學期中史科成績內考試佔期內一半分數,專題研習佔期內另外一半分數。同時,鼓勵教師和學生善用本港以至鄰近的粵澳二地的文化古蹟和博物館資源進行教學,跳出課室接觸古蹟和了解嶺南獨有文化。此外,官校應率先試行,以鼓勵其他學校仿效。這樣一來,對尤其中史不感興趣或學習稍遜者可以透過專題研習去學習和發掘自己的另一種興趣,並且把專題研習所學到的放在試卷上;對中史有濃濃興趣的學生除了可以更深刻的體會外,亦鼓勵他們學習更深入和了解更多歷史。綜合上述而言,學生會像歐美學生一樣對史科學習產生興趣,同時亦會較他人更有了解和更多領悟。 

設立諮委專責史科教育 廣納良言團結學界和社會 

另外,教育局應就史科設立一個諮詢委員會,以就中西史教育獨立諮詢學生代表、教師、校長、議員和機構意見及建議,並局內每五年檢討課程內容及模式一次,以此調整和吸納更多良言去改善初中中史科。 

香港是一個學習歷史的福地,既無台灣的政治壓力,又無其他國家那般肆意修改,亦無韓國那般隨意誇大代認。背後有國家那麼多古蹟和博物館,而本地亦有那麼多鄉村及嶺南文化,甚至將來又有西九故宮博物館可近距離學習國史。課改,不只單單改其改容,更要改其架構、模式和配合已有資源以豐富學習。 

 

鄺卓睿
香港郡策匯思常務理事兼聯校歷史協會常務顧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