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我對香港前景充滿樂觀的理由
7月1日,香港將慶祝回歸中國20周年。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走過的歷程,看看我們今天的狀況,以及未來會帶給我們什麼。
“一國兩制”的成功實施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競爭優勢,推動了我們的經濟與社會計劃。香港的法治、自由市場經濟、國際化特點和我們的生活方式全部得以保留,並得到了加強。我們經受了1997年和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打擊,以及2008年再度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等考驗。這20年來香港經濟以每年平均3.3%的速度增長。香港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永不言敗的毅力,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根據2016年10月世界銀行發表的《全球治理指數》報告,在1996-2015年這20年裡,香港在很多關鍵領域的排名都有所上升。法治一項,香港從第60位上升到第12位。政府效率上,香港從第28位上升到第3位。腐敗控制方面,香港從第20位上升到第17位。最後,在規管質量上,香港從第4位上升到第2位。當然,成績面前,我們亦面臨諸多刻不容緩需要應對的挑戰。
全球化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是許多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發達國家的共同經歷。在香港,這種現像因為房價快速攀升而進一步加劇。我們必須實施有前瞻考量的住房政策,以便提供足夠的、人們能負擔得起的住房。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必須盡快解決土地供應的短缺。估計今後15年裡,我們必須利用現有土地和填海造地,建造60萬個居住單位。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我們還需要更好地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其根源就在於教育投資不足。尤其是我們正處於一個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世界,創新科技深刻影響和融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我們必須為香港的年輕人提供有關計算機科學、物理、數學和工程方面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讓他們為自己希望從事的任何職業作好準備。
現在讓我們把關注點轉向未來,看看香港會面臨什麼。1997年,香港經濟規模相當於內地經濟的18%,到去年年底,香港經濟規模只相當於內地經濟的3%。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還會持續下去,因此,我們的戰略必須是更好地利用“一國兩制”下的競爭優勢,使香港的經濟基礎多樣化。為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必須更多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尤其是過去150年的歷史。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增長,以及亞洲整體經濟不斷增長,香港金融服務業會有更多的機會,在這個領域香港已經堪比世界最大金融中心。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勢將在這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國家的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將帶來巨大的資本需求,香港作為高水準的國際金融中心自然處在有利地位。
金融業不會是唯一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行業。1997年前,香港常被稱作“東方好萊塢”,我們的電影產業為3000萬到4000萬觀眾服務,但此後香港電影業一直在冬眠。不過一兩年內,有14億人口的中國票房市場將成為世界最大市場。在“一國兩制”下,利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香港電影業有很大機會復興。
我的許多朋友告訴我說,我過於樂觀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香港社會的看法比較悲觀。他們說,香港太撕裂了,有太多既得利益擋路,我們的政府機構習慣於靠市場驅動經濟,無法對其他形式的發展作出回應,而碎片化的立法機構讓政府的施政舉步維艱。
我們也許有分歧,在一個開放社會有許多不同觀點是很自然的。但經過多年停滯,我相信香港是希望朝前走的,絕大多數人也是贊成“一國兩制”的。我相信,即使立法機構也會明白,大多數香港人厭倦了拉布,他們真心希望見到有建設性的、有進取心的政策。在我看來,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應該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7月1日起,林鄭月娥女士將帶領香港前進,我知道她對香港的未來是同樣樂觀的。
我感到樂觀的最重要原因在於香港的下一代領導人。對香港年輕人,我想說,你們的未來就在你們的家鄉。你們的未來與“一國兩制”息息相關,你們對香港和中國的責任感不僅能讓你實現個人夢想,也會給你帶來滿足感,因為你參與了比你自身更重要的、過去20年我們許多人曾經有幸參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