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建軍大業》令人耳目一新

2017-08-01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jina.jpg
(新華社資料圖片)

建軍九十周年之際,電影《建軍大業》上映,這次由香港導演劉偉強執導拍攝這部講述中共建軍歷史的「主旋律」電影,確實令人耳目一新,不但拍攝手法夠娛樂化,選用的演員亦迎合年青一代的口味。也正因為此,這部電影引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不應該以娛樂化的手法去拍攝嚴肅的歷史題材,但筆者卻認為,電影首先應該視為娛樂商品,香港的導演能拍出大眾喜愛的《建軍大業》,為「主旋律」革命歷史片開了新路徑。 

《建軍大業》講述的是1927年南昌起義前後,中國共產黨建立自己軍隊的故事。這段故事,在內地可以說是耳熟能詳,電影中的主要角色,後來都成為開國元勳,這些人物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有了十分完整而固定的造型。 

看慣了內地「主旋律」電影,特別是描寫領袖人物的電影的觀眾,對這部《建軍大業》肯定會感到很不一樣,有些人會感到新鮮、好看,也有些人會不習慣、不舒服。比如,內地導演葉大鷹(葉挺的孫子)就在微博中批評該片將革命歷史嚴重地娛樂化,又批評飾演葉挺的演員「女里女氣」,不符歷史人物的形象。又有人批評說,劇中張國燾試圖阻止南昌起義時,場面拍得太誇張。 

電影難免加工 歷史娛樂化無不妥 

這一類的批評應該說可以理解,也不奇怪。但總的來說,這次由劉偉強執導拍攝《建軍大業》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歷史娛樂化並無不妥,因為電影本來就是一種娛樂性的商品,觀眾入場看電影,主要是追求娛樂,如果能讓人們對過去的歷史故事增加了認識和興趣,那是錦上添花,如果娛樂化的電影還能傳播一些精神上的東西,那就可以稱為佳作了。中國古代,在民間傳播歷史和儒家精神的主要工具,並不是嚴肅的歷史書,而是娛樂化的民間戲劇,或街頭巷尾的說書人講的故事。所以,中國許多人大多數都沒有讀過《三國志》,但卻有許多人對三國時代的歷史略知大概,對許多歷史人物,也十分熟悉,這都是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各種各樣與三國有關的戲曲、戲劇的功勞。儒家對民眾的道德品質的要求,也透過這些娛樂化的戲劇、小說,植入普羅大眾的心裏。 

有些批評者會擔心,娛樂化拍革命歷史片,會歪曲了歷史。筆者當然不認同刻意歪曲、醜化歷史的做法,但《建軍大業》對待歷史是認真的,影片講述的故事,基本沒有偏離歷史的輪廓,而對同一段歷史,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史家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已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了。至於導演和演員的作風也不是問題,因為不論由誰拍,也不論怎樣去拍歷史故事,總是要有藝術加工,不同時代拍攝的影片,對歷史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觀點,每部影片都會有時代的印記,最重要的是,觀眾都清楚明白,走入電影院是去看電影,與到課堂裏去上歷史課是有分別的。 

也有些人擔心娛樂化會影響一些歷史偉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過去,影視劇中的重要領袖,一般要用特型演員飾演,不但要外貌相似,連說話的口音,慣用的口頭禪,以及小動作等,都要求模仿得維妙維肖,以求在影視劇中,能出現固定的,與領袖面貌相似的形象。而一部分觀眾,觀看這類電影也習慣了以特型演員演得像不像偉人,來評判電影的好壞。 

迎合潮流創新 選角不再刻板  

這次由香港導演劉偉強拍攝的《建軍大業》,選角十分大膽,甚至可以說突破了過去固有的模式,找了多位85後、90後的年輕「小鮮肉」飾演建軍領袖,觀眾只能從演員的外貌,看到一點熟悉的偉人形象的影子,而言行舉止上不但沒有觀眾熟悉的動作和口音,反而添加了一點時下年青人的作派,甚至潮流的髮型。 

一般來說,重要的領袖人物,在大眾心目中是有特定的形象,對一些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確實必須符合大眾對心理期望,比如,關羽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個忠義大英雄,如果有人把他描繪成是弱不禁風的書生或奸邪小人,那肯定會引起反感,甚至會傷害某些人的情感。 

《建軍大業》起用「小鮮肉」飾演建軍偉人,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和特徵,應該說大致是符合市民大眾心中的形象的,它的創新和突破在於並沒有用那幾位特型演員,也沒有過度地模仿偉人的言行,反而在言行舉止中,顯露了一些時代年青人的影子,這讓人感到新鮮,也可以說是時下年青人對歷史偉人的新的理解。歷史偉人不再刻板化,而是充滿了時代青年的激情,這不也是一種迎合潮流的創新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