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政治講究的 最終就是實力和策略
(文匯報資料圖片)
受醜聞困擾而民望大跌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改組內閣,當中曾批評安倍的河野太郎成為焦點。外界普遍認為安倍在弱勢下,為了擺平其他勢力才允許他入閣,側證政治從來都是講實力。
雖然新政府開局還好,但一地兩檢的議題讓香港近日又有點變回吵鬧之都。大部份香港人都不希望泛民主派被滅聲,但他們都需要覺醒,減少吵吵鬧鬧的時間,務實地增強自己的實力才可多贏。
宜與商界合流為民生獻計
光憑口號式抗爭的反對,未必再可以輕鬆地贏到選票,泛民在政治上可以考慮加入問責團隊,經濟領域上與商界合流,如結合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等人之力,實實在在為香港民生出謀劃策,做出成績。在一地兩檢議題上,拉攏測量師,工程師多談技術情況和問題,想想交通便捷性,車費,高鐵站項目的經濟回報和帶來多大的就業機會等。法律問題,公眾諮詢要關心,但並不是唯一的戰場。
經歷了高鐵一地兩檢、副局長任命風波,看過了泛民主派的一輪又一輪的機械式「表演」,非但一點都影響不到新政府的決定,反而進一步「失分」。未來泛民有何實力要令政府走到談判桌前?
目前泛民手上最亮麗的牌,甚至是僅有的就是民意。就以上兩件事看來,支持及反對意見充其量只是「一半半」,即使作公眾諮詢,政府也未必被技術性擊倒。以泛民的老方法就會交送法庭處理。政府多次重申「一地兩檢」方案經得起法律考驗,更有人大常委會護體,泛民此路勝算更低。到最後就是訴諸於街頭,簽名示威,但香港人真的是對政治非常疲勞了,若政府一方沒有明顯失誤,泛民能動員到幾多人上街?
反對一地兩檢勝算不高
泛民確實是代表社會上一大群主體,但長期以來在不少人心中,越來越廢與嘈,然後就沒有然後。如果一直願意站於原地,每四年一次選舉就以監察政府姿態吸選票,但這是否可以永續?
激進泛民能冒起,就因為不滿這班「老派」泛民「坐著等飯開」。但出現不同招牌的泛民黨派,沒有壯大泛民基本盤,只有更嘈,更自相殘殺,民協不願意合併,公民黨不服民主黨等,這樣又如何能代表香港的沉默大多數和他們光譜內的支持者。
DQ風波後,補選形式未定,但考驗時間已來。泛民各陣營都需要具「大整合」意識,盡快去除極端兩翼,壯大務實勢力,成為帶領香港重歸正軌之路的力量之一。
泛民目前與其不停分散能量處理政府敏感議題,不如同時間繼續增強地區工作外,準備補選,籌備2019區選,2020立會。泛民傳統領袖應該摒棄只站在局外指罵政府的思維,不要停留在劃地為牢的前殖思維,讓年輕務實一代嘗試走進去體制,爭取資源,做出成績讓選民知道泛民是「建設派」。有一點特別覺得神奇的是,既然對教育局副局長任命反感,為何不推三幾個人選,或是跟中央爭取讓體系內的教育主任擔當。反對,批評是一路,難得功夫就只有這一招半式?
考慮加入問責團隊掌握話語權
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是講過可有更大的團結空間嗎?泛民應把握機會,把部份開會睡覺,靠關係無政策藍圖的建制舊人擠走,搶佔話語權。上任特首領導下的政府或與泛民立場南轅北徹,泛民加入會被批評賣黨,但本屆政府作風較開明,為何自動棄權話語權?
泛民要令人眼前一亮,還有一個例子可以參考,就是學習一下毛記電視上市的故事。三位「腦細」的社會標籤,由被商台高層和傳統一代定義的廢青,經過多年努力登上高峰。
香港的中間派不少經濟動物,價值判斷在於財富價值,同意與否都好,現實如此。泛民要形象上「化廢為材」就需要有大量專業人士加入。泛民可堅持底線地與商界,學界合作,並且加強自己在經濟領域的政策研究,透過在商界的影響力間接影響政府政策。
無定向抗爭和無止境的批評只是幼稚園級的談判策略。實力和策略,才是政治世界的王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