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不想行會成為另一個立法會

2017-09-15
 
AAA

chan1a.jpg

有「公職王」之稱的陳智思,最新印上卡片的職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前特首梁振英也曾擔任這個職位,被視為政途扶搖直上的跳板。不過隨着政治環境日益複雜,行政會議的角色也受到不少質疑,有人批判行政會議淪為橡皮圖章,更有指是恃着有保密機制保護便「黑箱作業」的平台。隨着新特首上場,行政會議的成員有所變動,風氣會否煥然一新?

行政會議角色 每屆政府不同

行政會議的職能、組成規定,寫在《基本法》第54條、第55條、第56條之中,行政會議是香港政府的架構之一,不管坊間對這機構如何批評,除非修改《基本法》,否則必然繼續存在。但其實《基本法》的寫法相當籠統,行政長官其實可以自行決定行政會議由誰組成、怎樣運作。

在董建華的時代,行政會議成員主要由司局長組成,一共有14人,非官守成員只有5人至7人;在曾蔭權時代,先是增加了非官守成員的人數,而除了3位司長必須出席所有會議之外,當時的局長可以選擇只出席涉及本身負責的事務的會議;到了梁振英的時代,人數是歷代之最,除了行政長官本人之外,共有15位問責官員和16位非官守成員。人數最多,卻不一定「好辦事」,市民批評梁振英任內行政會議淪為政治酬庸,隨着前商交所主席張震遠下馬,林奮強因涉嫌偷步賣樓而辭職,行政會議的聲譽進一步受創,後來凡是梁振英提出的政策,市民均以陰謀論觀之,行政會議更難發揮作用。

談及梁振英年代,陳智思認為:「未必很多人認同梁振英的個人作風,但他在政策上沒有犯錯,大體上都是為香港着想。」他續道:「不過當個人對部分持份者有了偏見,便難以與這批人找到共識。」這個情況,在7月1日林鄭月娥宣誓就任後會有改變嗎?陳智思認為:「即使換了特首,難度和複雜性依然存在,但希望可以扭轉對人不對事的風氣,將更有助於達到共識。」

CHAN2.jpg

加強行會及決策局溝通

《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在作任何重要的決策之前,均須徵詢行政會議的意見。行政會議實行保密制及集體負責制,結果惹來市民猛烈批評,「橡皮圖章」、「黑箱作業」之說不絕於耳,陳智思則認為,行政會議制度大致延續港英政府年代做法,回歸後加入了新元素,當中的確有未如理想之處。例如往往去到政策後期,行政會議成員才「被通知」,作政策出台前的最後把關,「除了叫停以外,沒有太大空間,遑論進行大修改。」陳智思感嘆道。「具體而言,政策可能有民意的基礎,經過立法會的修改,才放進行政會議的議程,故不可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叫停,難免予人橡皮圖章的感覺。」曾任多屆成員的他如此分析。

關於介入政策的時間,曾有行政會議成員建議可以提早參與政策過程,陳智思認為理念或許是好的,但實質操作會有困難,「例如提早通知到什麼時候才合理呢?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陳智思問,他接着解釋:「也是不足夠的。」新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刻意吩咐所有決策局積極與行政會議合作,所以陳智思現在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與秘書處溝通,商討未來如何加強雙方關係。不一定有政策到來就通知。這個做法固然可以令兩者有更密切的溝通,卻同時產生新問題,矛盾在於行政會議與局長的關係,畢竟政策是屬於局方的,若給予太多意見,恐怕會成為另一個立法會,陳智思表明立場:「不想成為另一個立法會。」雙方始終希望互相合作,行政會議成員希望幫助他們,不想成為另一個包袱,絕對有需要加強雙方信任。「加上行政會議成員來自不同界別,有不同專長,很前期時不一定有共識。」陳智思如是說。

行政會議召集人的重擔

上屆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令人感覺他雖為召集人卻難以發揮,今屆的擔子落到陳智思肩上,發揮空間會更大還是縮窄?陳智思指出所謂「召集人」的角色,其實是禮節性要求,「行政會議主席的身份一定由特首擔任,所謂召集人只是非官守議員的一方,但不代表在行政會議會議中召集人聲音特別大。」但他承認,召集人的角色在公眾眼中具一定代表性。

今屆情況有點特殊,陳智思除了是召集人外,亦是林鄭月娥競選特首時的競選辦主任,故有份參與政綱制定,知道新特首施政方向。他形容兩人在選舉後接觸雖然減少,但由於已建立信任,在行政會議中可更暢所欲言。

市民有時可能會感到奇怪,行政會議明明是支持政府的,為何成員時而與政府立場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馳?陳智思解釋,行政會議成員很多時候擁有幾重身分,理論上,政策一天未獲行政會議通過,成員也不一定要跟隨政府說法,可以就自己的專長去回應不同問題,例如具法律背景的成員用法律角度回應問題,公眾可能因而感到混淆,質疑政府內部是否不協調,他解釋:「但政策出台後便會統一口徑」,他不忘補充,因自己有份參與新特首的選舉,故會比較謹慎,希望矛盾的情況在今屆會大幅減少。

CHAN3.jpg

本文原刊於灼見名家《灼見專訪》,本網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下屆行會成員平均年齡偏大問題,縱觀中外政壇,都甚少拿從政者的年齡說事
    但是部分立場傾向反對派的媒體拿年齡說事,則有點沒事找事說的意思。

    陳凱文  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