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內地建「香港城」解老化困局

2017-09-28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oldhouse1.jpg
筆者建議香港在內地出錢建設一些房地產項目。(大公報資料圖片)

有研究機構發表報告指出,香港與內地的跨境婚姻出現新變化,包括香港女性嫁內地男性的數目大增,婚後更多夫妻願意定居大灣區,等等。其中點出跨境婚姻的一個新特點,是一方面認可香港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仍然較為優勝,另一方面又樂意在大灣區內工作和創業。換句話說,這些人選擇在內地「搏殺」,因為內地機遇多,但卻可以回港享受福利。當香港只剩下福利優勢的時候,就會產生最大的危機:大家都在外面創造價值,只有不能創造價值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返回香港,香港空心化。 

香港最大的危機是什麼?我認為是老齡化。香港最大的矛盾是什麼?我認為是世代矛盾。大家都說內地也即將面對老齡化危機,但要知道,內地是一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方,有很多不同的大中小城市和農村。事實上,內地的大城市還不存在老齡化,深圳人口年齡中位數只是30歲,其他大城市也相對香港年輕10歲左右。究其原因,「市場深度」足夠,年輕人都集中在大城市「搏殺」,老齡化問題,基本上集中在小城市和農村。但香港的老齡化問題卻無處消化。筆者在深圳和香港都居住了多年,說到港深融合,我認為不是一代人的話題,深圳是一個30歲的年輕人,香港是一個45歲的中年人而且很快接近50,深圳與香港不是「一代人」,絕對有「代溝」。 

特區政府明言面對高齡海嘯,老齡化帶來最大的問題,其實還不是社會負擔重,而且社會缺乏活力,年輕人無法主導話語權,延誤了對新技術的應用,窒礙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年輕人想與老年人區隔是一個自然現象,當社會由中老年人唱主角,創新活力不足,有能力的年輕人,一定會用腳投票——離開這個地方。 

我認為,香港要重新成為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除非返老還童。而做法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引進年輕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積極安排長者異地養老。前特首梁振英也談及過「長者回大灣區養老」這句話,不過我發覺一談到長者異地養老,大部分人都衝口而出「不可能」。真的如此絕對? 

以完善配套吸引長者移居 

我認為,特區政府可以和中央以及內地地方政府探討,由香港在內地出錢建設一些房地產項目,我姑且稱之為「香港城」,以政策激勵香港的長者移居內地。這些由特區政府在內地建設的房地產項目,只給香港人居住,可租可買,甚至可以領取綜援,條件與在香港一樣。香港很多長者居住環境惡劣,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是不低於7平方米左右,在內地人眼裡根本難以想像。如果移居內地,一個人可以有2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難道沒有人心動?特區政府一早推出領取綜援的長者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但長者最大的顧慮是醫療,因此特區政府必須要在這些內地的港人社區建設公立醫院,收費比照香港的公立醫院,但服務由於可以引進內地的醫療人才,可以比香港的公立醫院更好。這真的是天方夜譚嗎? 

或者可以這樣理解,這只不過是內地一個房地產項目而已。內地一些大型的社區,動輒有10萬戶之多,而且很多是面積超過100平方米的大戶型,以人均20平方米可以居住50萬人(香港65歲以上長者總數才100萬出頭),社區內有自己的醫院、酒店、超市、康樂設施、幼兒園、老人院等等一應俱全。現在只不過這個房地產發展商是特區政府,住的是香港的長者,醫院是香港的公立醫院而已。只要除了醫療福利遵從香港規矩以外,其他法例按照內地的規矩辦,我想不到為何內地政府會拒絕,甚至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而對於香港長者而言,可以有寬敞得多的生活空間,各方面的配套都可以專門為長者度身訂做,一定比香港的「白鴿籠」好住。對於香港整體而言,可能財政上要付出一些,但這是最有效、最立竿見影的方法,可以讓香港這個地方「返老還童」,背後所帶來的效益是難以估量。 

當然,可以預料,一旦推出這些計劃,必定會遭到香港的反對派反對,他們會質疑:那個在內地的社區算不算香港?在那裡看禁書會不會被公安抓?在那裡可以上Facebook嗎?但我相信對於大量基層長者而言,能否有更大的居住空間,更完善的醫療、養老設施,遠遠比能否看禁書重要得多。加上計劃本來就是自願的,沒有人強迫你去。 

只要在內地買一塊地,建設一個「香港城」,就可以讓香港年輕好幾歲,香港的發展空間可以大得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