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企業推動社會責任項目 誰最受惠?
我一直跟新鴻基地產有業務往來,自己過去十多年,也是住在新地興建的樓盤。但坦白講,撇除這些個人情感因素,我仍然認為作為一間以香港為本的企業,新地在各方面都做得甚為周到。
記得早幾年,新地剛剛舉辦「新地公益垂直跑」,他們的同事更親自邀我參與;但衡量過自己的身體狀況,最終我還是婉拒了。畢竟,ICC 是全港最高的建築物,莫講話由地面跑上頂層,恐怕反過來由上而下去跑,我也未必吃得消。不過,新地舉辦垂直跑的構想,確實是很聰明,因為這項活動充分反映了他們作品的最大特色。
過去三年,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並由新鴻基地產冠名及慈善贊助的「香港單車節」。可惜,我幾十歲人,偏偏就是不會操控「少過四個輪的交通工具」。不過,比起騎單車,我會說,舉辦一場符合國際自行車聯盟(UCI)的全港單車活動,難度更加高出了不知多少倍。UCI 對於賽道要求嚴謹,從賽道距離,到路面闊度,乃至於支援車、器材等等,每個部分都缺一不可,必須嚴格遵從規定。香港一向車多路窄,要在一個密度如此之高的環境下,舉辦一場環繞九龍的單車賽事,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此外,比賽期間,不僅需要大量資源配合,另外還涉及封路,臨時交通安排等等。今年已經是新地第三年舉辦這個具規模的單車賽事;對有份籌辦的同事來說,不失為一次實習的好機會。
當然,籌辦大型活動,不是新地的本業。說到底,地產發展商參與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最終都是為了跟公眾建立關係。畢竟,就算住在公屋的市民,也可以是商場的客戶;至於業主和租客,更加是新地建立關係的目標受眾。雖然有人會覺得,公關都是門面功夫,但作為一個社會接觸面如此廣闊的本地企業,我反而覺得,跟民眾的關係是長遠的無形資產,是投資。
英文中有一句話叫做 “Business is business”,直接翻譯則是「在商言商」;商人談價值,無可厚非。然而,說到底能夠促使社會長持續發展,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即使商業機構在管理上以價值為導向,但不代表商業利益和社會利益有必然的衝突。再講,近年社企如雨後春筍般,一方面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或產品,另一方面以商業模式營運,對傳統企業來說,也是另一種層次的競爭。
話說回頭,籌辦大型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並非發展商的本業,所以必然會聯合社會各界不同的持份者參與。例如新地單車節,合作伙伴除了旅發局,活動也為其他慈善組織籌募經費。其實一直以來,新鴻基地產都與不同的慈善組織合作,例如與小童群益會合辦「新地識『息』天使健康生活提升計劃」,提升小朋友的健康意識及健康生活技能,又或者與香港青年協會合辦「新地學習有恆-自學精靈」計劃,為低收入家庭學童提供全面、穩定及免費的學業支援服務。換句話說,活動既有促進建立社會共同價值的功用,也可以幫助有需要的社群,正是一舉多得。
許多時,商業機構由於在營運上更有效率和彈性,執行可以更有效,也可以兼顧更多方面的需要。假如沒有這些企業的參與,相信倡議價值觀建立的過程,難免事倍功半,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社會資源才能夠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