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諺:謠言播於智者

2017-10-10
夏仁諺
學研社成員
 
AAA

news1.jpg

「謠言止於智者」,這也許只是個一廂情願的說法而已。 

上周,網友送來文章,問是否可信,文章指元朝蒙古人施行暴政,激發漢人以月餅號召抗爭。文中內容令人憤慨,指蒙古人壟斷漢人新婚妻子的「初夜權」和「破處權」,新婚妻子先得讓蒙古人破處,如非處女即殺全家。 

文章真實性,夏仁諺無法否定,但可以說,文章有齊了「謠言」的全部典型特徵。 

一個多月前,颱風天鴿吹襲澳門,澳門當局請求解放軍救災,誰知網上傳出解放軍入城殺人之信息。後來官方指為謠言。 

其實,自從社交媒體普及以來,「謠言」就從沒有離開我們身邊。相信大家都收過某雪糕店發出的假優惠券,又或者收到過早於天文台發出的颱風消息,事後都被指為流料。 

大約四、五年前,夏仁諺跟很多朋友一樣,收到了不知名人士寄來的「地溝油食肆黑名單」,很多名廚食肆竟然都榜上有名。黑名單信息上沒有署名,夏仁諺當時就曾想過那會不會是一則「謠言」,目的是打擊市場上敵對的食肆。後來,我有學生證實,市面上有新派公關公司聘用「打手」,專門播散消息攻擊市場對手。 

我們的社會,究竟是如何變成了「謠言之都」? 

從媒體學角度來回答,答案很明顯,「謠言滿天飛」現象與「紙媒衰落」一樣,同樣是媒體改朝換代造成的自然結果。網絡媒體打破了舊世代廣播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同時也帶來了混亂,有待新秩序的出現。可是,媒體學研究追不上時代發展,「謠言」研究尚未成熟,社會精英面對全新的媒體生態,顯得束手無策。 

社交媒體取代傳統媒體 充斥假消息 

上世紀是大眾媒體的時代,「謠言」難以生根,因為少數媒體企業包攬了公共信息的傳播,能夠對流通信息有效把關。新聞專業提出專業守則,提出求真、公平報導原則,新聞從業員切實把關,排除可疑消息,保證消息的真確性,結果贏得了公眾的信任,建立了權威。 

由是,但凡是在社會廣泛流傳的消息,市民都會問:「新聞有講?」如果消息新聞沒有報導,市民多半不會相信。有心人想發放「謠言」,也無渠道,極其量只能在街上貼幾張罵人街招,這種信息無人相信。如此,社會上人人成為智者,不為謠言所惑。 

可是,時而勢逆,進入二十一世紀社交媒體時代,就憑以下三個優勢,社交媒體完全取代了傳統新聞的地位: 

(1) 傳播迅速:傳統新聞發放須通過考證和製作階段,然後才能發放,時間性比社交媒體遲延最少一個小時。 

(2) 信任度高:傳統新聞雖然可信,但在社交媒體上,信息全部來自「朋友」,而且跟紙媒一樣白紙黑字,圖文並茂,有照片為證。一般人懷有「朋友不會騙我」、「照片為證」和「標準字體信息不假」等慣性想法,令社交媒體意外地獲得了大眾無條件的信任。 

(3) 掠奪市場:社交媒體奪去了新聞的市場,令新聞機構逐漸無力支付考證消息的成本,結果令傳統新聞媒體自身也成為了「謠言」的溫床。 

表面上,「朋友」信息看似值得相信,但事實並非如此。第一,「朋友」往往並非信息的原始作者。第二,作為「朋友」的一般人,九成九沒有受過媒體工作訓練,不會考證信息,也不會考慮信息可能造成的影響。也就是說,「朋友」轉發的信息,幾乎沒有把關,可信度沒有保證。 

傳媒人須認真把關 出錯後果可大可小 

其實,傳統傳媒人,幾乎全都受過嚴格的信息關訓練。任何人,即使是廣告人,如果無法確保消息正確,只要錯一次,也就失去信用,難再在行內生存。行內最嚴重的把關不力事件,大概要算是前亞視搞出來的「領導人不死了」事件吧! 

夏仁諺以前當編輯的時候,總是告誡自己「不要出錯」,因為印刷書刊,一印就是幾萬本,每寫錯一字,印刷機就印出幾萬個錯字,後果嚴重。可是,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朋友」都受過媒體訓練。 

在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曾經把媒體用於「政治宣傳」(Propaganda)。所謂「政治宣傳」,大概可以看為一種由官方發放的謠言吧。 

希特拉在自傳《我的奮鬥》裏如此說:「政治宣傳不應該客觀地調查真相!」又說:「大眾的接受力很有限,理解力很脆弱。而且,他們很善忘。」 

就憑這兩句話,希特拉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極之精明的傳播專家,他不盲信近代媒體學者宣揚的「媒體影響力有限論」,徹底認識媒體受眾的脆弱。就結果而言,他的宣傳工作極其成功,他把整個國家的民眾都動員起來去打仗了。歷史證明了希特拉沒有看錯--受眾無智者。 

早前微信發表了一個後台統計,發現2016年轉發5條謠言信息的人,佔八成為中老年人。就夏仁諺自身經驗而言,轉發高手多是中老年人,而且不乏專業人士,這反映「謠言止於智者」這話,本身也可能是個謠言。 

說到底,智者沒有義務制止謠言。反之,智慧犯如希特拉更會參一腳借用謠言實現自己的夙願。我們與其憧憬「謠言止於智者」,倒不如承認「謠言播於智者」! 

夏仁諺嘗試列舉七點「謠言」或「可疑信息」的基本特徵,方便讀者對不明信息進行「謠言嫌疑測試」: 

1. 署名不實:無署名、非實名署名(如「正義戰士」),或偽冒名人署名(如「沈校長」)。無有效署名,即信息無人為其真偽和影響負責任,講乜都得。 

2. 缺乏細節:文中只少部分內容含有實指,細節欠奉,例如缺乏涉事者人名、事發地點地名、事發時間和發生經過等。由於實指內容容易考證,所以「謠言」不能寫得太明確,否則容易穿幫。 

3. 功利目的:謠言不會無中生有,背後總有一個隱藏的功利目的或醉翁之意,發放者希望借助「信息」改變受眾的想法和行為。 

4. 三分真實:為了取信於受眾,「謠言」內容不會全部虛假,總會刻意置入與事實相符的內容,真實部分甚至可能有權威科學數據支持,但個別內容可信,並不代表「謠言」全部內容可信,也不表示它沒有別的功利目的。 

5. 難於考證:「信息」遠離一般人的考證能力範圍,例如把事件設定發生於不知名地點、不熟悉的年代,並且沒有其他目擊者。 

6. 話語不純:「信息」滲入不自然的外來用語,如論及史書記載使用過多現代用語、又或者在難有統計數據的事上給出了精確統計數字。 

7. 情緒訴求:為達(3)之功利目的,「謠言」往往像廣告一樣,採用很多激發受眾情緒的用語。其中,憤怒和恐懼是最常被利用的情緒類型。 

由於網友分享的「漢人月餅抗蒙古」文章,符合了以上多項特點,所以夏仁諺直覺認為該文章真偽成疑: 

(1) 文章疑為偽冒名人署名; 

(2) 內容欠細節,沒有說明事發的省市以及年份; 

(3) 文章使用了很多刺激情緒的用語,暗示不反抗就是龜孫,強調抗爭,適用於政治動員目的; 

(4) 文中提及蒙古人侵略中國是史實; 

(5) 包括夏仁諺在內,雖然人人存疑,但群組內無人能夠考證或反證「信息」內容。 

(6) 文章稱蒙古官兵為「警察」,稱漢人娘子為「新婚妻子」,發明了所謂的「初夜權」,使用了大量不存在於古籍中的用語,反映信息不是來源於可靠的古籍。 

(7) 文章繪形繪聲描述蒙古人的殘暴,採用了「不做龜孫」等用語,激發受眾憤慨情緒。 

以上七點測試,僅供參考。任何信息即使滿足了全部特徵,本於治學精神,我們極其量也只能說它值得警惕,不能斥其為「謠言」。畢竟,「謠言」之所以是「謠言」,前提就是它難於考證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