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富:報檔變中求存 活現香港精神
曾幾何時,報檔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時至今天,市場競爭越來越大,生意大不如前,報檔數目大大萎縮,加上青黃不接,新一代嫌報檔事業沒有前程,報販多為老年人。頂着一頭華髮,不少外人看似苦差,但他們從不喊辛苦,更認為行行皆有困難,盡顯上一輩獅子山下精神。
報業黃金時代,報販以俐落的手勢,將報紙對摺放入膠袋,一手遞報一手收錢,這是伴隨大多數香港人成長的畫面。事實上,報紙檔是香港街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報紙檔見證著香港的發展,參與一個又一個里程碑。香港舊區街道通常有各式各樣的小販和活動,人們在街道上停留談天說地,街道不只是街道,而是共同生活的空間,充滿著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面對這終將逝去的集體回憶,報檔不能再墨守成規,近年來,不少報檔各出奇謀轉型求存,爭取扭轉劣勢的一線生機。除了售賣紙巾、香煙、糖果涼果、原子筆、樽裝蒸餾水、利是封及流動電話儲值卡外,報檔亦嘗試走向電子化,安裝WiFi並擺放電子屏幕賺取宣傳費,以增加收入。報檔要避免被時代洪流淘汰,唯一方法就是順應潮流。然而,政府對報檔進行了比較嚴格的管理,除報紙雜誌外,持牌報檔規定售賣物品種類,限制了報檔的發展空間。若政府可考慮放寬報販售賣的貨品種類,從而增加收入來源,定能有效幫助報檔於困境中生存。
一個不起眼的報紙檔,往往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維持幾代市民家庭生計,報紙檔成為了日復一日不可或缺的街頭風景。而靈活、多變、自強、能屈能伸的報紙檔精神,就正正是香港的縮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