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思:家長的負面主義

2017-10-26
劉詠思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主席
 
AAA

BABY.jpg

絕少看到負面家長能養育出正面孩子。 香港家長對學步兒(約一至三歲) 說「不可以」的密度,已令孩子首次開口說的第一個詞是「不可以」,不再是「媽」或「爸」。 可惜!今次我代孩子向家長送上十個「不要」了。

一、 不要強迫進食
孩子的胃細小如拳頭,食道又短,不可吃太多,否則易吐。 有些孩子從小被強迫進食,三、四歲已可患上厭食或進食模式異常,沒有飽餓感,自己用匙吃一口後,便不會自發接着吃下去,需要他人提醒。 於是用餐令孩子痛苦,有時甚至流淚,進食的意義全毀,可憐的孩子! 試問從來未感受餓的感覺,又怎能明白食的作用呢?

二、 不要常抺嘴
學步兒自我餵食時,不時弄污手、臉及唇,請待他們用餐完成後才清潔,否則孩子誤以為完成飯餐而離座。 食物沾在臉上、身上,亦可藉此讓孩子皮膚多收訊息,不致日後膽小。

三、 不要迫大小解
一歲幼兒膀胱儲小便約一小時,兩歲約兩小時,三歲約三小時。 孩子約兩至三歲可自主如廁,不必迫其太早做到。 請耐心等候孩子生、心理成熟,讓孩子自發處理,免卻一切負面過程而產生負面的影響。

四、 不要太晚睡
請給孩子正面的健康身體去應付數十年生命活動所需。 太陽是重要的,作息不當更影響情緒。 經驗告訴我,早睡早起孩子的綜合發展多傾向正面。 請讓孩子作息合理有序。 作息能儘量跟着太陽走是最好的!

五、 不應干擾活動
學步兒開始動手操作,訓練自己手肌活動能力。 當孩子操作工具、教具、玩具時,他的腦部正活躍地工作,聚精會神學習因果關係。 這過程應一氣呵成狀態去完成,成人不應打斷其發展秩序邏輯、意志及專注力的機會。

六、 不應搶孩子手裏的東西
相信成人已去除孩子生活環境中危險物。 家長如想取走孩子手中物,理應先說「請給我,媽媽不想你受傷,因為有危險」。 若不問情由就貿然取走,既不是應有禮儀,經驗較少的孩子不明所以,便很快重複模仿。

七、 不應打斷孩子說話
學步兒早期語言說的「星球話」,家長應尊重,儘量嘗試以交談方式應對即可,不要取笑,不需更正,不應打斷,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對話中你言我語(語言交談秩序)的交流模式。 當孩子語言開始流暢時,他們會與人偶玩具對話,或自言自語。 這個階段稱為「私語期」,是發展語言的自然過程,孩子獨自練習說話邏輯,不需要對手,成人亦不應插嘴,順其自然。

八、 不要只到超市
應多帶學步兒到菜市場(街市),令他們的嗅覺得以發展,嗅覺與味覺相當接近,互相影響,有豐富的嗅覺經驗,孩子自然不會挑食。 家長要做的是,走到豆腐檔說黃豆味,走到菜檔說青菜味,走到魚檔說魚腥味,不須加上負面形容詞及表情。 讓孩子作多方面嗅覺探索,把味覺開通。

九、 不要參加過多遊戲班
嬰幼兒需要穩定性增加安全感,從而產生適應力作自我建構。 孩子在信任的地方(好的學校)內能讓他們經歷不同,並易於吸收,免除紊亂機會及令其膽少。 每一次初到訪的地方都應與信任的成人隨行,增加其安全信任,以免懷疑。

十、 不應過分保護
為了孩子能發展出自我保護力及解難力,請家長讓孩子經歷過程,體會結果,從中理解因果關係,從跌倒處自己站起來。 令孩子日後更明白事理,不會橫衝直撞。 成人給予保護的,應是孩子的心靈,尊重他們,不虐待體罰。 意外受傷的皮肉之痛,有時是抗逆訓練機會。 請不要剝奪孩子發展承受力的機會。 讓我們以正面態度來與孩子互動,以德(行為、行動)育兒。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及圖片獲《灼見名家》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