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政界與評論界 對「足夠論」看法分歧?

2017-11-13
李道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home1.jpg

特首林鄭月娥的「足夠論」餘波未了,究竟80萬公屋是否足夠?本文無意作出判斷,反而想將焦點轉到各界反應方面:一方面,不少政治組織仍在批評政府改變公屋政策,惟另方面,評論界卻多側重甚至肯定以置業為主的導向......為何社會有此南轅北轍現象? 

「足夠論」所引起的政治爭議,相信連林鄭也始料不及,黃營固然火力全開狂轟濫炸,即使林鄭多番澄清仍不斷組織示威抗議到底,而奇怪的是,藍營同樣異口同聲地譴責林鄭,多名立法會議員及區議會議員均指斥她沒有重視市民的公屋需要,不贊成將更多新建公屋改為綠置居。 

同一時間,不論是親泛民抑或是親建制的評論員,聲音卻非那麼一面倒,後者便無對「足夠論」猛烈抨擊,好像《文匯報》、《大公報》、《商報》都有撐場力挺,而弔詭的是,前者同樣不乏支持論調,例如《信報》、《明報》以至《蘋果日報》俱有刊文認同提高香港置業比率,亦即林鄭「足夠論」的背後底因--縱然,相關文章並不代表報章立場,但至少,該些評論員沒如政客般「拍枱拍櫈」。 

其實,要解釋上述情況並不困難,一切只是「身份決定立場」。 

政客不放過「成功爭取」的機會 

政客要對選票負責,當然要更多地「民心我心」,所考慮的是貼身的、以至即時的選民利益。較諸「增加綠置居」,「變相減少公屋」無疑更加吸睛,也更直接影響到公屋輪候人士的利益,對政客來說豈不茲事體大?儘管「一換一」的操作,未必會為公屋供應帶來甚麼淨增加或淨減少,政客們難免不能輕易放過這個「成功爭取」或「成功捍衛」的機遇。始終,公屋輪候乃是「志在必得」,上樓份屬時間問題,公屋減少意味干犯了「半既得利益」;至於購買綠置居則屬「十劃未有一撇」,即使計劃胎死腹中,亦不會犧牲掉市民利益--事實上,坊間便無太大反對「反對綠置居」的意見,證明政客們「支持增建公屋,即變相反對綠置居」絕對是押對了注。 

反觀一眾評論員,則無選舉包袱可言,自然可以暢所欲言,所關注的亦可宏觀一點、長遠一點。尤其是,評論員敢於挑戰「公屋富戶」問題,不惜要將富戶趕出公屋,這恐是其他政客所不敢觸動的,畢竟這乃他們一大票倉、此一議題也是政治毒藥!在個別市民的利益與整體未來發展之間,評論員就較多將著眼點放在置業問題之上,包括探討新加坡的房屋政策能否套諸香港,甚而建議其他更積極的措施去進一步推高香港置業率。事實上,公屋無疑有重大的穩定社會作用,但相較來說,提高置業率則更有效穩定社會,是故眼光較遠的評論員,皆不太反對以此作為香港房屋政策的目標,即使未必贊成林鄭的具體新措,但都認同林鄭的思維方向。 

以上政界與評論界的看法分歧,其實是難言孰對孰錯。的確,政客必須要以選民為先,所謂民主政治,不就要以市民利益及民意向背為先?不過,這卻容易催生民粹。評論員的看法則有「技術官僚」之感,可是,他們又會否過於「離地」,容易忽視了市民的水深火熱? 

所要強調的是,在任何公共政策的討論上,大家必須明白「身份決定立場」的狀況,而今次「足夠論」爭議正是一個上佳例子。就好似代表公屋利益的團體,理所當然會代表公屋住戶及輪候人士發聲了;反之,在沒有代表綠置居的團體的情況下,誰又站此立場發聲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展望九月份市況,由於8月12日悉售的油塘新盤親海駅II於月內只註冊了當中的257宗買賣,即仍有約369宗成交將落入九月份的登記數內,連同八月下旬其他銷售的新盤計算,雖然九月初為一手推盤的空窗期,但筆者預料整個九月份的一手私宅買賣登記仍有力上試950宗至一千宗水平,按月料反彈三至四成,有望轉跌為升。

    陳海潮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