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填海須互相體諒 過得自己過得人
提供49,500個住宅單位的東涌新市鎮計劃啟動填海工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在網誌撰文表示,本港近十多年填海造地放慢,沒有新市鎮落成,是土地供應緊張深層次原因之一。他相信,市民只要以務實和互相體諒的態度看待,填海及新市鎮發展的成功故事,便能重新出發。
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互相體諒」一詞。回歸前,香港多個新市鎮都是填海得來,荃灣、屯門、沙田、大埔、元朗、粉嶺或上水等6個新市鎮,都是於上世紀70年代發展,而天水圍、將軍澳和東涌則於80與90年代推展。全港人口近一半大約350萬人正正居住在這些新市鎮。但自2000年至2015年,本港填海造地的面積較1985年至2000年減少近八成,政府遇到的填海阻力越來越大。所謂的「互相體諒」,講到底就是「過得自己過得人」,上一代香港人利用填海的土地急速發展,而且自己也住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上,到這一代人要填海,就變成動輒得咎、保育為重,多少有點兒自己得益、懶理後人的味道。
當然,時代在轉變,過去是對的事,現在未必是對的,關鍵是大家要以負責任、建設性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在否定一個選項的時候,多思考一下「不這樣可以怎樣?」的問題。但或許是資訊快餐化帶來的後遺症,現代人似乎不習慣以這種態度來思考問題,很多人樂於不求甚解地否定。
不能一味反對卻不思考其他方案
早前筆者幫襯一家銷售天然成分身體護理產品的品牌,要排長長的人龍埋單,期間一位店員就逐位請顧客簽名支持他們的「永久反對動物測試」計劃,大意就是反對用動物做白老鼠來進行測試以研發護膚產品。每一個被邀請的顧客都是想都不想就簽名支持,但輪到筆者的時候,筆者多口問一句「唔做動物測試,可以點測試?」難道我們從今以後不再研發新的成分?難道找人來做測試?難道不測試就直接賣給人用?筆者並無惡意,亦並非反對,只是想搞清楚這件事才簽名支持,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吧!但可惜店員並不能解釋,只是覺得少我一個簽名無所謂,其他人可能也覺得筆者刁難店員。
當然,簽名少我一個無所謂,反正絕大多數人都願意不求甚解地簽名支持。這就是當今的現實。很多政黨、組織在街頭找人簽名,讓市民反對這樣、反對那樣,市民絕大多數都不會問一句「反對那可以怎樣?」例如你說不填海、不發展綠化地、不遷不拆,那現在沒有房屋的人是否永遠也不能有安居之所?對不起,大家覺得:問題是政府的,我只是負責反對。大家都以此種心態來面對問題,不正是社會日益分化的深層原因嗎?
從那家護理品牌歸來,筆者做了一點功課。「永久反對動物測試」計劃得到很多人支持,網上有介紹不做動物測試的替代方案,例如電腦模擬測試,又例如「志願者測試」,但是模擬測試並非被所有國家接受,畢竟將一種新的成分用在人的身體是需要一個嚴謹的測試過程,否則監管機構不會允許上市。至於「志願者測試」,找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做白老鼠,是否比找動物做白老鼠道德呢?這個問題恐怕見仁見智。可見,任何問題只要我們以負責任的心態多問為什麼,你未必會輕易簽名支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