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雲密報》看美國最高法院的power與authority

2018-02-12
 
AAA

WeChat Screenshot_20180212172617.png
 正在熱映的美國電影《戰雲密報》(The Post),由梅麗史翠普飾演《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出版人嘉芙蓮格拉咸(Katherine Graham),湯漢斯飾演執行總編輯賓伯特利(Ben Bradlee),兩棵「好萊塢常青樹」演技精湛地把美國歷史上那一段對於新聞自由具有深遠影響的「五角大樓文件案」再現於大銀幕。

這個電影看點頗多。取材於著名的歷史事件,電影借史喻今,現實批判意味濃厚。兩大強勁影帝影后,加上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Stephen  Spielberg)衝突迭起、天衣無縫的故事鋪陳。然而,筆者觀影后引發的最強思考卻是關於美國最高法院在影片敘事中、在美國憲政中的角色。
 
電影的主線講述的是一段歷史公案。上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沼,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分別發表了美國國防部的內部機密文件——「五角大樓文件」,將美國幾屆政府20多年來一系列對美國國會和公眾的欺騙行為公諸於天下,使聯邦政府名譽掃地。
0df3d7ca7bcb0a460a31f51a6b63f6246b60af86.jpg
 
當時的尼克松政府以叛國罪將兩家報紙告上了最高法院,並以「泄露國家機密」等罪名起訴泄密人前國防部官員艾爾斯伯格。影片最終,最高法院經過權衡後,把民眾知情權以及新聞自由放在了重要地位,做出了有利於《紐約時報》等新聞行業的裁定,而順應了反戰民意的泄密人艾爾斯伯格最終也在憲法保護下被法院判定無罪。美國三權分立的權力機制在重要關頭髮揮了重要作用。
 
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 v. Madison)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200多年來,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這個憲法守護神前,敗訴的總統、權貴、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不勝枚舉。
 
最高法院歷史上不乏「奇葩」判例。1893年裁決番茄是蔬菜而不是水果從而使番茄進口商得以免稅;1972年通过有名的「羅伊案」最高法院肯定了婦女的墮胎權,等於宣布46個州的相關立法違憲;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最後出現了大法官選總統的奇特局面。其他像奧巴馬醫改法、人民持槍的權利和尼克松因為水門醜聞最後下台,都跟最高法院的判決有關。
 
美國憲法第一條是關於立法的,第二條是關於執法的,就是行政,第三條才是關於司法的。我們理解的美國三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司法這一部分似乎最簡單。但是,是誰賦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權力(power)和至高無上的權威(authority)呢?憑什麼美國各方力量最後要服從最高法院裁決呢?
1.jpg.jpeg
 
主要原因有美國三權分立的憲政框架,聯邦最高法院在這種特殊的分權體制內逐漸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二百多年來美國社會生活重要價值判斷一直被聯邦最高法院所鑒別選擇;還有一群具有非凡膽識智慧與洞察未來力量的大法官。但在筆者看來,美國社會各方所具有的妥協精神和信奉的契约精神,才是令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判決得以被遵照執行的重要因素。
 
2000年大選投票結束後,由於計票糾紛,小布殊把競選對手、副總統戈爾告到聯邦最高法院。在全世界圍觀這場「世紀司法大戰」時, 筆者帶着好奇,曾向多個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和普通美國公民提問:如果小布殊贏了會怎樣?如果戈爾贏了又會发生什么?我得到的答覆大同小異,美國人都無比淡定地說:「什麼也不會發生」,「不管誰當總統都一樣,因為有三權分立」。
 
最高法院最後的裁決把小布殊送進了白宮。戈爾儘管心裡不服,背後又有贏得多數選民選票的民意撐腰,但也得完全尊重和服從最高法院的權威,老老實實地宣布競選失敗。 
 
美國歷史上許多社會重大問題發生交鋒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判決的形式對各種利益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利益之間的衝突做出權衡,弱化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國家最高權力始終能夠依憲法程序以非暴力的形式在不同黨派之間和平交接。各黨派均以國家利益為重,自我剋制,沒有舞刀弄槍、拒絕交權,而是採取了「合法鬥爭」的手段。
 
還有一點很重要,二百多年來,聯邦最高法院眾多推翻總統或者國會意志的判決之所以能獲得遵守,說明了判決基本上與美國主流民意相吻合,與社會進步方向一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是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制」分別的其中一項重要特色。

    陳景祥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