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名要去殖?趁未「被消失」趕去打打卡
政協委員佘德聰日前建議,中央政府應在合適時間,促使港府減少殖民政府留下的符號,例如從香港的地名和道路名開始,引發熱議。藉此機會考考你,數得出幾多條殖民時期命名的街道呢?又是否知道它們名字由來?其實這些街道都是香港歷史的見證,陪伴我們幾代人,難怪都有網民打趣說,要趁街名未「被消失」前去打打卡!
以英國皇室貴族成員命名
代表街道: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西、租庇利街、域多利道、英皇道、告士打道、太子道東、愛丁堡廣場、公主道、咸美頓街等
香港多條街道都是以英女王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命名,最出名可算是「皇后大道」,不過其實翻譯有誤,因為「女王」英文與「皇后」同為Queen,當初才被誤作「皇后」,但反正混淆了便將錯就錯。
圖:Wikimedia Commons
至於租庇利街的英文「Jubilee」是「金禧」的意思,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五十周年。而域多利道早於1897年開始修築,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紀念,當局於興建時豎立奠基石紀念。
圖:Wikimedia Commons
港島東區「大馬路」英皇道,以英皇佐治五世(King George V)命名。這條路早於1935年落成,紀念當時英皇佐治五世銀禧大典。
圖:Wikipedia
以港督命名
代表街道:砵典乍街、文咸東街、彌敦道、寶靈街、堅尼地道、德輔道中、司徒拔道、羅富國徑、呈祥道等
第一任港督砵甸乍爵士1843年上任,位於中環的砵典乍街同樣歷史悠久。這條街於1858年命名,現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亦被稱為「石板街」。
圖:Wikipedia
至於香港「冇人唔識」的彌敦道,其實原名「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紀念第五任港督羅便臣爵士。後來為避免此路與香港島的同名街道混淆,1909年,香港政府才決定把該道路更名。
圖:Wikipedia
以港英官員命名
代表街道:林士街、禧利街、柯士甸道、安達臣道、 遮打道、堅道、急庇利街 、菲林明道、都爹利街、莊士敦道等
以前做高官都可以「留名」百年,如今已冇呢支歌仔唱!好像柯士甸道以輔政司柯士甸(John Gardiner Austin,任期1868年–1878年)命名。至於林士街、禧利街的由來,則分別是船政司林士(Robert Murray Rumsey)及助理裁判官禧利(Charles Batten Hillier)。
圖:Wikipedia
圖:Wikimedia Commons
如果這些街道真的要改名……
有政協委員提出街名「去殖」,如果成真,該用甚麼名稱取代呢?其實本港都不乏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例如:成都道、洛陽街、北海街、南昌街、欽州街,當中有沒有你的家鄉?你又覺得如果更多街道都換上這種「富中國特色」的名稱,又是否真的比「殖民地遺留」的街名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