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堯:中國到底是「崛起」還是「復興」?
「一帶一路」倡議、大灣區、雄安新區等一項項新的經濟發展方向正在神州大地推行。坊間用「崛起」去形容現時的中國,筆者認為用詞不當,「崛起」是對那些未曾領先世界的國家才適用,如美國在1875年結束《南北戰爭》後才崛起,中國應該用「復興」來得更恰當。
從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西方無論從經濟和軍事都壓倒東方的中國清朝,西方的經濟學被指影響著當今世界發展,特別是由1776年《國富論》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描述出的社會經濟活動,被奉為經典。但中國其實早已有相類似的論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熙來攘往」是司馬遷在公元前91年西漢時代寫下的經典,說出的與亞當‧史密斯不謀而合,談論的都是「私利」,這足足較西方早了有1800多年。
說起漢朝,筆者還要分享一段當年的經濟高峰會,漢帝國的昭帝召開一次關於鹽鐵專營政策公開辯論會,大臣桓寬詳細紀錄了辯論的內容,寫成一部留傳至今的奇書《鹽鐵論》,峰會爭論的焦點是「公營」和「私營」孰優孰劣,這個爭議困擾著全世界2000多年。
筆者想透過上述的例子表明,中國並不如一些人所想的那麼落後。從來中國都是領先其它國家,執世界的牛耳。經濟歷史學家從白銀的交易和藏量推斷,中國在世界的GDP長期佔30-40%才是常態,就算是清末民初的時期,中國佔世界白銀交易量仍達十分之一,直到1976年左右,因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運動,加上中國受到各國抵制才佔百分之一點多。那是近200年來,中國最差的日子。
不過,以中國13億人口佔全球人口約六分之一,又如此勤奮,要重見輝煌並不困難。
很多人對西方國家非常崇拜,對中國則不以為然,但事實告訴我們,若在過去的十年裡執著「迷信美國、看輕中國」來投資,應該已輸得很慘烈,相反,筆者身邊有不少人,擁抱過去十年在金融海嘯後中國的高增長,得益肯定比看淡的好。
作者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看好。圖:資料圖
但中國這一切會是曇花一現嗎?《中國崩潰論》不是在西方很盛行嗎?筆者肯定,這種論調無論在昨天、今天和未來都會有市場,因為市場充斥著一批人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中國,他們需要有相同見解的人去壯胆,網絡上充斥著用顯微鏡看中國缺失的文章。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優點與缺點,只看一個方面,便如盲人摸象,不見事物的全貌與本質。
回看新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這40年,會發現中國在神速進步中,30年前世界五百強(企業)不佔一席位,今天已有120多家,筆者樂觀預期,未來的數目只會有增無減。無論國家、企業或個人,選擇遠離中國這架高速增長的列車,停留在「西方月亮特別圓」的觀念,生活將會被擁抱中國的人大幅拋離,筆者勸喻是時候放下有色眼鏡看中國。
文章原刊於《橙新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