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中間派政黨和選民未來何去何從?

2018-07-19
趙婷
本地智庫政策研究員
 
AAA

MID1.jpg

前陣子議政團體民主思路委託了中大香港亞太研究中心進行電話調查,共訪問一千多名市民,當中兩成左右表示自己屬非建制或泛民。民主思路從數據判斷非建制派流失了約18.8萬人,而同期中間派的人數則增加了21.2萬人。這顯然跟最近一次的補選結果有相似的地方。回顧過去一年政府施政,著實見到林鄭月娥有緩和社會矛盾,修補過去幾年梁振英造成的社會撕裂和矛盾。調查也發現就「一國兩制」和有關評價都稍微上升,除此以外,多個指數都有正面的升幅。但可惜的是,對於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普遍香港市民依然認識不深。從上述三個結果可以推論,未來選舉和政府的著眼點,應該繼續以謀劃香港發展為主軸。在這個形勢下,中間派政黨和選民應該如何自處?

民主思路須做好地區工作

經過近三年的選舉,一些新政團如民主思路、新思維等都有派人參選,但結果未如理想,而目前可見的中間派政黨只餘下民主思路,勉強點實政圓桌也算是。兩者的政治能量顯然比核心班子和立法會議席為多,但似乎都未能反映出來。明年就是區議會選舉,正當泛民和建制派都積極派人參選,各區的社區主任都密鑼緊鼓地招兵買馬,勤於與區內市民握手聊天,民主思路似乎還未發力。去年他們的政治學苑課程不俗,找來多名資深的政壇前輩和官員分享知識,但始乎當中只有少數學生有興趣參政,更多的只是想擴大自己的人脈和朋友網絡。如果要把民主思路的地區網絡做好,該政團的領袖要先選定服務地區,調撥資源和成立地區辦事處。建制政黨如民建聯和工聯會有豐富的資源,各個社團和影子組織也有多年紮根社區的經驗;同理,民主黨在十八區都有社區主任,多年來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社區服務和諮詢工作。民主思路要取得突破,看來要像法國總統和新加坡議員般,定期在選區內會見市民,從政策和地方議政層面說出他們的需要,然後為他們向政府爭取。從來政治都是服務人民,而不是單講信念、理想和政見,民主思路只有一個時事評論員是不足夠,只有一個行政會議成員也不足,明年開始,要抓緊市民轉趨理性的轉向,在區議會以三十席為起步點,找出六十名年輕人和有經驗的政治人物來參選,這樣才是邁向成熟政黨的道路。

建立「由下而上」的政治文化

作為中間派的選民,大多是對往日泛民表現失望,或是不喜歡建制的老氣和過份投機,不少都是中產和理性選民。要香港政制向前走,政府政策更切合廣大市民所想,議會步入專業議政,那麼中間派選民應當站起來,每日多在網絡平台發聲,分享政見,不論是房屋、青年發展、社區事務、以至就施政報告提交意見。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沒有從天而降的福利和全面傾向一方的政策,要讓政府和議員知道中間派的聲音,選民就要從自己出發。同樣,近年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興起社群互助的文化,香港也陸續有這股思潮,未來有心人不妨多在自己的社區成立社團,為區內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共享和互助服務,說不定可以推舉出屬於地區的領袖。這種由下而上的政治文化,有別於由上而下,因為政治理念和想法而推動的大佬文化。說不定,明年的區議會選舉,會有退休人士、文青或是新移民參選。

這樣,香港的政制和政治素養才會走在對的方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