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勇:填海開闢土地 拓展原有邊界

2018-08-02
張俊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AAA

sea1.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近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指出,在維港以外填海,是無可避免的長遠解決香港土地供應問題的辦法。事實上,填海可以提供一整塊發展用地,而且新造地都是平地,便於新發展區整體規劃及興建配套設施,令社區更為完整。為了長遠解決香港土地供應問題,我們要用創新的思維,拋開舊有框框,為香港開闢更多新疆界。

政府對於解決土地供應問題的決心,實在毋庸置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4月底起,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專責小組提出了18個「中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土地供應選項,諮詢公眾的意見。除此以外,特首林鄭月娥早前亦透露,除了填海,政府也在研究其他方法增加樓房供應,包括以創新思維加快重建舊區,她更點名提及九龍城舊機場一帶,指將九塊私樓地轉建資助出售房屋,可用作舊區居民遷出之用。 

在上任即將一周年之際,特首又公布了三項房屋目標,第一:改變資助房屋定價機制,第二:增加資助房屋供應。第三:促使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盡早推出市場。三項新房屋政策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改變資助房屋定價機制。2011年前行政長官曾蔭權推出復建居屋時,曾提出以市民的負擔能力釐定居屋價格,只是後來推售的居屋大多以市價七折定價,2016年房委會更一度因為樓價下跌,將售推高至市價八折及七九折。至於綠置居,則維持市價六折。居屋、綠置居與市價捆綁,脫離了市民的負擔能力,更一度被指責為牟利項目,以今年3月底推售的4,431個居屋單位為例,以售價減去建築成本計算,房委會淨收益估計達82億元,完全脫離居屋政策原意。 

填海地平整易於發展

筆者認為,要長遠解決土地供應的問題,填海造地是一定要進行的。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二十年人口增加170萬人,二十年填海5000公頃。但香港二十年人口增加只有100萬,二十年填海只有幾百公頃,從數字上便知道香港樓價上升原因。新加坡人口增加比香港多60%,但是,新加坡不斷造地,可以大量供應房屋土地,因此,樓價便容易受控。

香港要中長期控制樓價,大規模填海是必須。填海所得的土地平整,易於發展,而且合乎經濟效益。以元朗橫州發展區為例,5.6公頃的綠化地,平整及基礎工程的申請撥款高達24億元,平均每公頃用地需4.3億元;但相對而言,東涌東整個發展計劃,填海130公頃,申請撥款為202億元(已包括初步基礎工程費用),平均每公頃土地只需1.55億元,比起橫州平均造地費節省64%。郊野公園比起橫州用地更難發展,可以預計,其所需費用只會更高。而且,發展郊野公園其實也需要更長的時間,絕不比填海快,整個過程需時至少十年,與填海相若,相較之下,填海自然更划算。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而言,填海更是佔盡優勢。填海可以提供一整塊發展用地,而且新造地都是平地,便於新發展區整體規劃及興建配套設施,令社區更完整;但郊野公園則不然,即使部分邊陲地適合發展,但這些土地面積可能相對細小,就算發展的話,其使用效率必然較填海低。既然填海經濟實惠,實在毋須不惜工本地發展郊野公園用地。 

利用孤島發展衛星城市

事實上,要長遠解決土地供應問題,需要大家拋低舊有的框框及思維,筆者在此嘗試提出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首先,香港境內目前有不少島嶼,比較具規模的,例如大嶼山、長洲,但是,仍然有一些類似於孤島,如果政府開發這類島嶼,加上填海,從而形成一個新社區,甚至開闢成為新的衛星城市,當然,前提是要解決好交通問題。

另外,鄰近香港的內地城市,如港深邊境,不少土地仍然空置,當然,部份地方基於環保理由,未能開發,但是,有鑑於澳門特區使用橫琴的模式,香港能否拓展邊界土地,從而為香港提供更多可以建屋的新地。

另一個想法是涉及交通的問題,目前港人往返內地,特別是在大灣區城市居住的香港人,為數不少。有意見指出,高鐵雖然能解決上班的時間問題,但未能解決交通費高昂的問題。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是否可以向中央政府爭取,在內地居住的香港人,可以用優惠價格,或者月票的模式,解決這個障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關鍵爭議點在於政府要收回的這部分土地,對高爾夫球場的所謂「歷史價值」、日後舉辦賽事的影響是否屬於根本性的;否則,香港哥爾夫球會就是無理取鬧!至於球會本身,與其擔憂土地能否有效開發,替政府操心;不如關心一下自己。

    魏開星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