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概論美國對中國的經略

2018-09-05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trump1.jpg

自2008年金融海嘯起,美國對中國的經略便產生了根本的變化。那一年,次按爆煲、銀行倒閉、股市崩盤,動搖了環球經濟的根本。除此之外,還發生了什麼事呢?根據資料顯示,原來自從 2008年起,中國的GDP剛好佔美國31%。正因為中國的經濟總量,在那一年已達至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其貿易總量亦大幅提升,在實力上已達至「可能威脅美國」的地步。因此,美國毫不猶疑的調整戰略,並於翌年,提出「重返亞洲」的戰略大方向。 

GRAP1.JPG

網上資料:中美GDP比較 (快易理財網)
http://www.kuaiyilicai.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chn-usa.html

美國的「經濟主導觀」

為什麼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總量達至一定水平後,必為美國所忌憚?根據華盛頓智庫「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出版了資深研究員Arvind Subramanian 的一本書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Dominance中可找到一些端倪。當中,Arvind在研究過百多年以來的世界歷史,找出不同國家成為世界主導強國的必然條件。他以數據及統計分析,把獨立主要的因素歸納,計算出相關的權重,並把「關係係數」高的其他因素剔除,確保量化的簡單。例如,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的「關係係數」極高,所以軍事力量也不在推算之列。

最終,該分析模型就只剩下三個主要因素,就是(1) GDP,(2)貿易總量和(3)外部金融實力這三個因素,印證了「經濟主導」之觀點。當中,GDP和貿易總量合佔95%的重要性。換句說來說,即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雖然有千絲萬縷的原因,但若歸納總結,就只以這三個元素作為超級大國的「成績表」。近百多年來,英國、德國和美國的崛起,亦可從這個模型總結而出。特別是美國,在GDP和貿易總量稱霸全球,壓倒英國之後的不足十年,其外部金融實力亦迅速成長,最終美元在上世紀30年代起,成為了國際儲備貨幣。

以此推算,得出了兩個結論。其一、就是自2008年起,中國的GDP是美國的31%以上,當年已對美國構成一定的威脅,美國才有「重返亞洲」的戰略部署。其二、就是考慮到購買力的衡權換算,今時今日的中國GDP至少已逼近美國。此外,中國的貿易總量亦在去年超越美國,亦即中國現時已有條件成為主導世界經濟的第一強國。儘管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在各領域也有領導地位,但中國對美國領導地位所構成的威脅越來越大,亦逼使美國在2018年起,策動貿易戰。

借鏡當年美日之紛爭

讀者莫簡單以「冷戰思維落伍」或「鄙視陰謀論」的態度去否定以上的觀點。反觀,美國一直對不同的國家有所研究,「經濟主導地位」亦是由美國人提出的論點。此外,美國對全球的經略,亦有歷史為憑證。

以下數據所顯示,日本在1973年前後,GDP達至美國30%以上,那一年,卻爆發了石油危機,影響全球貿易的增長,並衝擊了當年的日本經濟,促使日本製造業重心轉移至發展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高科技產業。政府亦開始發債刺激內需。其他行業也開始逐步轉型,由主打廉價路線改為高檔路線,開始重視包裝、品牌及質素。美國對日本的戰略部署,實質上是由這一年開始的。稍後的歲月裡,日本因貿易盈餘而不停與西方有糾紛。最終,於1985年,被逼簽下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踏上了貨幣升值的道路。

GRAP2.JPG

網上資料:美日GDP比較 (快易理財網)
http://www.kuaiyilicai.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chn-jpn.html

那麼,是否1985年之後,日本的經濟就一蹶不振?由於日圓升值的關係,嚴重打擊了日本製造業,逼使製造業的資金迅速流入股市及樓市。此外,亦促使了日本企業向海外四出併購,於打後五年,促成了日本資產暴漲的最繁榮年代。在1987年,由於美股下跌,美國亦向日本施壓而使日圓維持在低息水平,日本原來的資產價格已急升,央行卻不能加息,被美國逼令反其道而行,從此製造出更大的資產泡沫。等到1989年尾,日本股市走到最高點。美國金融機構亦與日本國內投資者對賭股市,由於日本投資者皆不認為股市會大跌,紛紛參與賭局。日本終發生大股災,金融及資產泡沫爆破,從此進入了「失落二十年」。

日本的GDP又是否自90年代初起便倒下來?非也。縱然股市及樓市下跌,日本國內的財閥仍掌日本經濟命脈,對國內經濟的併購及壟斷、和對亞洲及海外投資從沒有遏止過。而且,日圓升值,亦變相使日本的GDP比重增多。直至1995年,日本的GDP更曾升至佔美國71.1%的水平。

可是,日圓繼續升值,嚴重打擊出口,資產泡沫後更出現貨幣通縮,影響內部消費,境內貧富懸殊問題加劇,失業問題嚴重,財富過度集中。泡沫爆破,亦摧毀了國內的製造業,科技無法革新,社會問題越見嚴重。直到1995年的一場大地震後,正式「震散」了日本經濟。自那一年起,日本的GDP也開始走下坡,等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連四出併購的日本財閥亦被逼鎩羽而歸,甚至有不少企業及銀行倒閉或出現財困。今時今日,日本的GDP,由高峰期跌至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美國曾提出的「G2模式」,要中國重蹈日本之覆轍?

自從2008年底起,美國便開始調整對中國的大戰略。在坊間上,先有美國經濟學家依樣葫蘆的說明,當時的經濟危機,全因中國消費太少所致。翌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即提出「重返亞洲」的戰略,並正式向世人展示美中合作的「G2模式」。

什麼是「G2模式」呢?開宗明義,就是永續「美國消費、中國製造」的模式。而中國賺取美元,則用以回購美債,並逐步開放金融業,甚至乎是政權,讓美國永遠站在最有利的位置上。奧巴馬對「G2模式」亦曾有細節上的演譯。例如,奧巴馬稱,中國經濟體系已接近全球第二大水平,但對國際事務上的責任卻承擔不多。什麼是「國際事務」呢?奧巴馬提出,美國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用兵中東,中國也應該配合美國,至少在金錢及資源上支持。這就是「G2模式」底下,中國要承擔的所謂「國際責任」。即中國永遠負責低端生產,賺來的錢用來買美債,並在軍事及資源上直接支持美國。

雖然在「G2模式」初期,中國政府亦響應美國「救市」而推出「四萬億基建」計劃,在幾年間,企業更大幅舉債,以每年超過十萬億貸款的幅度增長。人民幣更穩步升值,對國內製造業造成衝擊。這促使「大宗商品」泡沫化、房地產暴升及展開了大陸企業的海外併購旅程。這一切,都似乎跌進了「G2模式」的陷阱,那幾年間,我國走的道路,幾近與日本完全一致。

但值得一提的是,於2009年,習近平還任國家副主席之時,已迅速回應了美國總統提出的「G2模式」。奧巴馬指責中國「沒有負國際責任」,習近平則說:「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直到2012年,中國政府新班子上任後,便是正式回絕了美國提出的「G2模式」。在這大環境下,才有中國後來所提出的「一帶一路」、「亞投行」和「經略非洲」等等的國際佈局。

美國近年對中國的經略

其實,美國一直沒有放棄過「重返亞洲」,並不停調整戰略,當中國向「G2模式」說不後,美國向中國的施壓不絕。近幾年以來的經略,可概括如下:

GRAP3.JPG

總的來說,中國回絕了「G2模式」之後,美國對中國的經略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先是利用台灣及香港的政治亂局策動「佔領事件」,意圖複製「茉莉花運動」,為中國添煩添亂。接著,便裡應外合的發動對中國的股匯攻擊。可是,「佔中」動亂平息,香港政局尚算穩定,台灣之亂,亦影響不了中國。在金融領域上,中國穩住了匯價,股災亦沒有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當以上兩招皆不奏效的時候,美國再調整陣勢,改以「貿易戰」向中國施壓。

在「二戰」之後,戰爭結果粗定了世界秩序,再加上「韓戰」和「越戰」之平分秋色,中國並非美國的附庸國,這一點,與日本不同。中國亦有相對獨立的外交及軍事。近年間,不只在南海建島,第二艘航母亦即將下水,航母團的艦隊配置更讓美國吃驚。此外,近日殲-20亦正式量產,再配合早有的衛星及導彈系統,普遍認為,中國在2020年前,對台海戰爭的預備已完成。近日,不只美國海軍在中國水域航行,中國亦剛有五艘艦隻,曾逼近美國阿拉斯加附近的水域,開始向「美國」回禮。

如果當「貿易戰」也難分勝負之際,實體戰爭的機率便會大增。美國對俄羅斯和中東等,都是毫不猶疑的動武,中國又怎能有僥倖之心,認為美國不敢攻來?近日,美俄的「影子戰爭」已停下來,亦不見美國再有用兵中東的打算,當中國一路布置東海及南海的同時,美國亦悄悄的把戰略重心放到亞洲區。

值得一提的是,貿易戰始終是「兩敗俱傷」的玩意。反觀,只要敵人不敢進攻美國本土,與大國之間的「影子戰爭」,一直都對美國有利。舉例說,如果台灣有戰事,美國在背後操盤,由日本和台灣等出面,在亞洲區內打仗,實不損美國分毫。美國亦可伺機銷售武器。此外,亞洲出現亂局,亦有利美元回流。原理上,美國何不直接找藉口發動真實的戰爭呢?

那麼,為什麼特朗普要先策動一場貿易戰呢?雖然貿易戰是美國慣用的手段之一,但自從自由經濟主義抬頭之後,美國絕少向大國發動大規模的貿易戰,一般都是針對某幾個行業而已。因此,無論貿易戰的結果如何,是戰是和,筆者亦有理由相信,這一切都是為了在稍後的日子裡,美國對中國發動的「真實戰事」之準備。一方面,可能是打算先打擊中國的貿易及經濟,才正式發動真正的戰爭。另一方面,亦可能是一道幌子,擾敵後再出奇不意的狠下殺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雷蒙多訪華反映了美國既想擴大又想限制對華貿易的矛盾心態。美國既要考慮追求更高水平自由貿易、繼續深化全球分工網絡和國際統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又要考慮徹底轉向排他性市場分割和技術控制、破壞過去一手締造的全球供應鏈的成本。

    馬雪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