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為什麼香港夫婦都不生孩子?
一個地方城市化的程度、加上經濟發展、教育和收入水平,決定了當地人口生育水平的高低。在香港,這些因素的水平相對其他地方高,自然生育率就比較低。而作為教師,在香港的收入算是可以,如果夫婦二人都是老師更是非常好。但現時制度下,不少年輕人畢業卻很難拿到一紙聘書,一些人擔任了教學助理多年,頂著低薪,卻又不能轉工,只能被動地在職場打拼。回看上一代的教師們,可能隨時能生下兩三個子女,而且有津貼,也能夠申請在同一學校就讀。人工夠供樓,夠養活孩子,有的可以出國讀書。
但是現時在香港,因為二手樓有首付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出幾百萬置業,年年租樓是一筆開支,朝不保夕,變相不敢隨便生孩子。而且,五百多萬,在新樓市場隨時只能買到納米樓或是一房的單位,對於建立家庭著實是不可能的事。結果不少人選擇三十多歲都過著二人世界。筆者有朋友比較幸運,上一輩不介意他們努力儲錢,幾個人先擠在舊的居屋中,儲夠了一步步搬出去。但是基層朋友,或是要供養父母的,就沒有這個選擇的可能性。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無疑是好的房屋政策,一方面既確立了平均面積,而且鼓勵居民住在父母附近,容易互相照顧。特區政府權宜之計,應當加快審批活化工廈的措施,最少可以讓荃灣、觀塘等舊區的工廈單位可以釋放出來,讓年輕人有自己的空間,平一點,住大一點。
另外,政府也應該參考台北市政府的做法和措施,加強托兒服務。柯文哲和團隊以解除下一代壓力作為目標,將台北變成幸福成家,有利於育兒的城市。他很明白台北年輕人的人工不高,變相一般而言夫婦二人都要全職工作。這樣,孩子生下來,如何確保他獲得好的照顧就成為問題。他提議在社區內設立臨時托兒服務,也會在政府撥出資金,補助現有的服務單位,提升服務品質。這樣換來台北市保持勞動和競爭力,但也讓年輕人安心工作。
香港政府庫房水浸,年年幾百億盈餘,與其政黨各界聚焦在填海議題,不如十八區跨政黨聯合起來,向政府申請資源,提升各區幼兒園設施,增加人手,以及發放託兒津貼,讓基層市民的開銷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