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諸:新聞報道正在淪為低端工作
傳媒春秋 李劍諸
全球圍觀G20峰會之習特會。無分東西方媒體,不論是黨媒、自媒體還是淪為資本家「私器」的商業媒體,貿易戰開打之後的首次中美首腦碰面,確是吸引眼球的重頭戲。我們常說香港是全球新聞資訊的中心,FCC就雲集了全球幾乎所有主流媒體的採編人員。但如果筆者沒有搞錯的話,沒有一家香港媒體派記者飛赴阿根廷做採訪報道,其中一個很坦率的理由,就是來回機票太貴,人工成本太高。
近日與同事閒聊,無意中發現,上海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媒體叫「縱相新聞」,竟然派了三個記者直飛布宜諾斯艾利斯。此行對正在「共度時艱」的香港媒體老闆而言,似乎是令人咋舌的「壯舉」。
近年來發生的國際大事,不知有沒有人盤點一下,有哪些是香港媒體現場參與的?特朗普與金正恩的世紀握手發生在新加坡,香港媒體也嫌遠,派記者的就TVB那麼三幾家。媒體圈中人都明白,不是新聞不重要,是太貴而且「不值得」。
為何不值?編輯部的記者足不出戶,打開電視機或電台,一樣能寫新聞。筆頭好一點的老手,更能繪聲繪色寫出「現場感」。香港媒體圈流行一個新詞叫「炒台」,此之謂也。找一個記者(不一定很資深,剛走出浸會或樹仁校門的新聞新丁)足可勝任,因為有電視台或電台做參照系,「抄炒一碟」不是問題。
在眾聲喧嘩的社交媒體時代,抄與被抄,炒與被炒的新聞界線似乎越來越模糊。讀者(現在時髦叫用戶)似乎不介意誰抄誰,用戶體驗好的產品就是好產品,於是乎「微創新」、「抄越」大行其道。
灣仔「鵝頸橋」附近有幾家大排檔,是媒體同行宵夜和「駁料」的好去處。參與者無分左中右紅藍白,下了班都是可以神侃的朋友,筆者也時常手持一瓶啤酒「吹水」。據聞香港發行量最大的幾家日報,已經懶得派駐內地記者了。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是香港記者日子最好過的Good old times,報館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補貼,包括餐費、的士費、菲林費,甚至還有線人費,駐外記者的收入因此相當「和味」,長期包租的旅館也舒適體面。現在風光不再了,報社節省成本開支是一個考量,但在互聯網+時代,在網上「扒」什麼都很方便,也是重要因素。
近年香港還出現一些媒體,東主是大陸的生意人,從羅湖橋過來在香港註個冊,起個宏大如環球環宇之類的名字,就算是「港媒」。新聞圖片可以在網上「扒」,遇到宣示版權的水印,找個美編擦掉就完了,甚至連擦都覺得費事,一派「我是山寨我怕誰」的架勢。
所以很多人感歎新聞操作的世風日下。大公報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派戰地記者開赴歐洲前線,派記者登上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艦採寫日本投降儀式,駐美記者進出白宮新聞發佈會。這些老黃曆不去數了,僅僅在十多二十年前,香港媒體報道發生在外地的新聞也還非常活躍。比如2003年伊拉克開戰,有線新聞台就派遣記者到地中海的美軍航母。這類例子,未來應該「買少見少」。新聞現場能見度漸漸消失的背後,是香港媒體在國際舞台的邊緣化。
傳統上,新聞學院教導學生,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跑得比別人快,才能奪取報道的先機。但在互聯網時代,新聞操作的遊戲規則正在改寫。你跑在新聞最前線,寫的稿子剛上網,很多媒體根據你的第一手材料「編寫」,比你慢不了幾分鐘。AI更厲害,是智能抓取,「秒殺」剛剛出爐的新聞。
可見,「快」作為新聞的第一要義,永遠不過時,但製作快新聞和傳播的方式,早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舉個例,香港公眾最近得知饒宗頤、金庸、藍潔瑛、鍾士元、老布什去世的新聞,大概只有分秒之差。因為社交媒體如facebook以及你下載的新聞App,幾乎都在同一時間做Push,電光火石之間已令乘搭地鐵的上班族奔走相告。
香港人對「洗錢」一詞肯定不陌生,但想必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洗稿」。這是大陸近年來流行的一個詞。所謂「洗錢」是黑與白的分別,洗稿則是對別人內容的「搓揉」,比形容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剪刀加漿糊」更勝一籌。表面上沒有侵權,實則已提取別人稿子最有價值的部分。「洗稿」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是把若干篇主題相關文章重新組裝,有的是提取原創最閃光的見解然後去填充內容。
更令人驚訝的是,據說「洗稿軟件」已經問世,可以收集相關平台發佈的文章,並根據閱讀量進行排列,選定相應文章後自動編輯,數分鐘即可生產一篇貌似原創的文章。所以很多人驚呼「抄襲時代過去了,高級抄襲的時代到來了」。筆者在想,在嬰兒都可以基因編輯的時代,軟件編輯稿子有難度嗎?
香港地什麼都漲價,從房子到超市的番茄。但有一樣東西是不長的,就是稿費,甚至不給。早年的報紙專欄作者如倪匡賺的稿費足以買樓,但「煮字療飢」在當今香港是真實寫照。有報館甚至首開不發稿費的先河,因為給你地盤寫讓你出名,誰應該給誰錢的確是個問題;也有的報館是約稿給錢,「自投羅網」的沒有稿費。網媒思考香港給的稿酬,應該是中文媒體最高之列,大致三級制,從五百到八百不等。英文媒體如南華早報、中國日報香港版,一千起價,上至兩千五百不等,但要英文寫稿,另當別論。
如果有所謂低端人口的話,自然就有低端行業。新聞報道似乎正在淪為低端行業。這世道很久沒聽人說「記者是無冕之王」的話了,代之而起的是近幾年才冒出來的詞叫「小編」。這不是採編從業員謙虛,是他她們都覺得自己就是新聞生產線上的工人。有人說得清楚現在的新聞從業人員是白領還是藍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