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河灘」變「火炭」 全因口音問題!

2019-02-11
 
AAA

9b3029bd-6ad3-4479-af80-ffdf0da7204c.jpg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火炭倚山臨河,與「火」一點關連都沒有,為什麼名字會叫「火炭」呢?

新界鄉鎮地名皆按地形而來,「火炭」是一個谷地,倚山臨河、水退時為灘,因此命為「河灘」,因火炭多為客家村落,以客家話的讀音為「悔灘」,但因口音問題誤讀為「火灘」,再演化成現在的「火炭」,之後就沿用至今。

早年火炭共有14條鄉村,包括黃竹洋、長瀝尾、凹背灣、龜地等村,村民大多務農為生,山村則輔以斬柴,靠近山下的村則也有飼養家畜,自給自足。

1976年政府收地發展工業區,不少鄉村因填海而變成置身工業區內,在山內的鄉村則因交通不便而漸漸荒廢,但這些鄉村的村名,就用作命名工業區內的街道,如黃竹洋街、山尾街。

shutterstock_542067076.jpg

工廠區變藝術工場

隨著本港工業北移,不少工業大廈空置,便宜的租金、樓底高、加上大型貨用升降機,適合創作及搬運,因此吸引不少藝術家進駐。

ot1228c.jpg

2001年,鄰近火炭的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失火,學生要擠在一個細小的空間中創作,於是他們四出找尋工廠作為創作室之用,最終他們選擇火炭,成立「318工作室」。此後,進駐火炭的藝術工作者逐年遞增,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村。

b13a.jpg

在2003年,一班藝術家將工作室開放展覽,並命名為「伙炭」,意謂一群在火炭聚集的人,並闖出名堂,之後「伙炭」開放日每年舉行。可惜,事件後來變得商業化,伙炭有限公司在2016年解散。

b07a.jpg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