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鋒:醫療券用途的扭曲
圖片來源:衞生署
醫療券政策在今年正式踏入第十年,但該計劃近年卻惹來不少批評,主要指有醫護人員濫收長者費用,並誘使長者換「貴價眼鏡」、買中藥材等,令計劃逐漸偏離原意。平心而論,一個已經推行十年之久的計劃,確實存有重新審視和檢討的空間,以便計劃更為完善、與時俱進。
在2009年落實醫療券計劃時,本意是希望透過資助長者,並利用「錢跟人走」的概念,使長者可以選擇私營社區醫療服務或進行預防醫療,減輕公營醫院負荷,亦可以令長者可以有更多資源取得及時治療,減少因為省錢而延誤治療的情況。現時每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每年可以得到政府派發的2000元醫療券,並容許每名長者最多儲起5000元醫療券,在已註冊醫療券制度的西醫、中醫、牙醫、脊醫、註冊或登記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放射技師、醫務化驗師及部分視光師使用。
醫療券本身政策意念甚好,為長者和基層醫療提供者均提供彈性制度,而這種醫療防治也是香港人位列全球最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有些業界害群之馬透過誘使、遊說等手法,令長者在他們的店舖、診所使用大量醫療券,令長者最終利益受損,而這些「有心人」則可以賺取金錢,有違法之嫌。
政府在這些問題些上絕不應放手不理,最直接的做法是,應該要加強抽查醫療券的使用狀況,尤其是突然出現大額使用的狀況時,政府更應該向有關人士查詢具體的交易記錄,嚴查不當醫護人員收取天價醫療費用,或誘使長者使用無需要的服務。
不過,政府更重要的是檢討整個醫療券政策,不應該再製造制度漏洞,扭曲政策原意,如責成政府相關部門,應考慮劃一長者使用醫療券的門診收費表,要求所有已註冊醫療券制度的服務提供者跟從,亦需要考慮每次使用的金額上限,並要求有關商戶需要在系統當中留下長者購買藥材、使用服務的記錄,讓政府可以有效監察有關使用情況。更甚者,政府可以就有關商戶、人員濫收醫療券,誘使長者購買不必要服務列為刑事罪行,提高阻嚇力,使醫療券制度重返正軌。
在現時公營醫院因流感而陷入高負荷狀態時,私營基層醫療在此發揮分流作用,而醫療券的制度能夠維持原有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最終有助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亦減低長者在醫院染病的可能。
比較慶幸的是,政府已經知道問題所在,而特首林鄭月娥亦指現時的長者醫療券未必用得其所,要求食物及衞生局檢討醫療券效能。我們希望食衞局盡快能公布檢討結果和建議,給社會一個交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