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冠東:反擊新移民貢獻論和新電梯論

2019-03-01
謝冠東
中文大學翻譯系畢業生
 
AAA

new.JPG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日前撰文,論證新移民的貢獻。雖然眾所周知現在是因為「電梯已滿」,至少暫時不宜進人,遑論每天150人,這與貢獻無關;但我也發現該文的貢獻論非常誤導,遂以事實反駁,以正視聽。

該文指出「新移民來港定居後,其勞動人口參與率為54.2%,與全港人口的58.7%相若」,以論證新移民和本地人一樣勤奮。但以新移民的就業率與全港人口比較是極不恰當。全港人口不乏在香港已經貢獻大半輩子的人,現在步入退休之齡,他們當然會拖低了全港的就業率,但不代表他們在人生的其他歲月沒有為香港作出貢獻。

然而新移民則如社協所言,大多正值健壯之年,然則健壯者就業率也只有一半,那他們要到什麼時候才作出貢獻呢?他們將造成不堪設想的社會負擔。你可以想像一個社會,長幼不工作,壯年者也僅有一半就業,結果大部分人都不事生產的情況嗎?隨着香港不斷引入新移民,我們正陸續變成這樣的社會。

我們仔細看看同樣由社協引用的《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當中有關於新移民勞動參與率的數字(圖1)。根據2016人口普查,25-34歲的新移民就業率只有50.5%;35-44歲的,亦只有57.6%。相比之下本地人的數字分別是85.0%和80.5%,那還已被新移民拉低了若干水平。他們身處壯年,就業尚且如此,請問一個社會是否可以容讓一半壯年人士賦閒在家?

c1.jpg

圖一‧新移民勞動參與率。

新移民反過來製造勞動缺口,並加劇人口老化問題

而這個不就業的25-44歲年齡層,正是新移民的主力(圖2)。是的,新移民的年齡中位數為33.9歲,低於全港人口的44.3歲。有人認為這有助減輕人口老化的問題,可是其實反而令社會問題更為嚴重。人口老化之弊在於社會要供養的人比以前更多,但一半的新移民自壯年起便不就業,他們被社會供養的年月只會比長者更長!他們長年累月索取社會各種服務,挑戰社會的承載力之餘,卻未能為社會提供相應的服務以增加承載力。當然我得承認仍有一半新移民會在壯年就業,但試問有哪一個社會能容讓這樣低微的就業率而不衰,不被壓垮?

c2.png

圖二‧新移民人口特徵

支持新移民者則立即反駁,說他們不就業是因為做家庭主婦。但問題是其他人一樣要做家務,誰不用做家務呢?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否仍能容讓一半25至44歲人士只做家務?這亦需要大眾討論。但無論如何,政府和新移民團體就不能再信誓旦旦,說那能解決勞動缺口的問題。事實上他們是製造了更大的勞動缺口,因為我們需要更多勞動力去服務不就業的他們。

這也是今天的新移民與戰後逃難的新移民之重大分別。今天來港的人,不少給人的印象都是抱着嫁個老頭不用工作的心態,所以你難以指望他們會積極發奮。儘管根據Economist的報道,他們來港後都大失所望,發現居住環境極為擠逼,有受訪者直言自己的生活品質由「小康」降至「低端」,還掛念起大陸的日子,並認為即使有上網自由也不能彌補。

此外亦要留意有論者精警的「分子變分母」論述。新移民首七年被視作新移民,是分子,七年後則被統計數字僅視作全港市民,加大了分母,並藉以引述分子其實很少呢,只維持35萬人(5萬人x 7年),僅佔740萬人的很小比例而已!未來我們說香港人口很老了,還超過45歲了,那時我們別忘了其實有「前新移民」所作的貢獻!只是隱沒了在分母之中。

壯年不就業的新移民,未能提供社會貢獻之餘,日後還要養老;而中年或老年才來香港的新移民,則是付出的時間短,養老的時間多。他們俱造成了日後車載斗量的醫療和供養負擔,老化問題更棘手,此乃香港前景黯淡的重要原因,香港真是神仙難救。然後政府還會說,你看我們現在人口老化了,引入更多新移民吧!如此不斷循環、不成比例、不辨東西地引入上百萬計新移民,正令香港不斷沉淪,人人都能感同身受,那是香港政府的一大敗筆。

誰來負擔製造新電梯的成本?

順道也回應社協的「電梯滿了,可以製造新電梯」的想法。其中一個問題在於成本。不論是引入更多外國醫生為新移民就醫,還是花1萬億建造明日大嶼來提供更多房屋,均涉及非常龐大的開支。如果這一切由新移民自費,那引入新移民並非壞事仍可討論,但事實上卻是要由香港人動用庫房的全副身家甚至借貸來墊支,給新移民享用。儘管新移民是前來家庭團聚,但團聚之餘是否還要強逼香港人資助呢?我想這是令香港人忿忿不平的地方,也與政府或有關團體認為新移民為香港帶來莫大裨益之說完全相反。

當然在成本以外,這也涉及時間性的問題。製造醫生和明日大嶼均需要極長時間,結果現下繼續增加新移民就只能令醫院、港鐵和房屋逼爆。如鄭立的鴻文〈維持單程證配額 正導致人道災難〉所言,我們一方面說基於人道理由去協助團聚者不在大灣區而在香港團聚,卻令全體香港人都承受愈來愈不人道的醫療、運輸和居住環境,甚至如公立醫院前線護士朱慧芳反問「係咪用香港人嘅生命去交換呢?係咪要用醫療品質去交換呢?」,那是犧牲更大的人道來滿足較小的人道,根本就與人道背馳,並證明了政府、左翼人士和有關團體的虛偽。

為何新移民的問題延續了20個寒暑?正因為社會一直對問題缺乏清晰的認知。社協誤以為新移民的「就業率一半是與港人相若」,不上班的大媽在公園和碼頭高歌被左翼人士描述為「活潑的基層文化」和「輕舞飛揚的獨立女性」,以至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指「沒有新移民反而令香港更為爆煲」等,均是出於他們的豐富想像,與實際情況相反。按照這些脫離現實的邏輯行事,只會令香港的問題日益深化,以至無法挽回。

 

文章原刊於《灼見名家》,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