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微調教學語言」走對路 揠苗助長擔憂屬過慮
有傳媒引述消息,敎育局決定全面檢視「微調教學語言」政策,考慮放寬學校開設英文班門檻,學生達標成績由全港「前列四成」改為「前列五成」;每班需取錄的達標學生比例就可由85%下調至70%。政府的「語言微調政策」是走對了方向,為更多有能力接受英語教學的學生提供英文班,有助學生的英語能力發展。社會各界對英語教學趨之若鶩,但也有教育界人士擔心,會否變成對學生揠苗助長?
確保未來大學生英語能力
有人擔心若降低中學開設英文班的門檻,語文能力未能達標的學生入讀英文中學或英文班,很可能會出現「上移錯配」情況,又擔心如今門檻放寬,開設英文班便成為更多老師的重任,學生有機會未能適應,也恐怕會被老師大力摧谷。
這種揠苗助長的憂慮不無道理,卻忘卻了教育其中一項重要的宗旨是在於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文能力是靠沈浸而就的,即使入學時能力不足,若經過中學六年對英文的接觸與應用,本人相信「爛船有三斤釘」,學生對英文的掌握應不遜於在中文語境下學習。在整體中六畢業生人口下降的情況下,現時大專學額足以容納所有文憑試成績達「3322」的學生。如何保證他們的語文能力可適應大專全英語學習環境?相信提早在中學階段締造英語學習機會,為學生打好基礎,放寬條件,增加中學開設英文班的彈性當是不二之法。
提升中學競爭條件 減低中學生源分配不均問題
不少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往往是奔著英文班去的,但有不少教育研究指出,若學生的同儕與自身能力相距甚遠,其學習動機會急促下降。因此,若更多中學能開設英文班,成績中上的學生們便不用勉強擠身傳統英文中學就續,可選擇貼近自身能力的中學學習,提升學習動機。
傳統名校一向收生供應充足,不少更早是英文中學;故此最關注新政策的,應是有志改善校譽,甚至具野心晉身為名校的二線學校。部份傳統名校的生源也可流向同時設中文班及英文班的中學,拉近學校學生人數差距及教學資源。家長、學生與非名校的二線學校,都能從政策中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
要防止揠苗助長,應針對英文班老師的教學方法,能否按收得的學生能力因材施教,在適當的英語學習環境下提升其英語水平,而非再就「微調教學語言」問題畏首畏尾。近期的一些調查顯示,香港人的英語能力已被新加坡及上海超越,教育局應堅持放寬學校開設英文班門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否則,迷途,遠矣!